打开“院墙”引来世界目光
- 发布时间:2014-11-26 01:30:39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刘志伟
11月6日在武汉开幕的第11届光博会,吸引全球八大激光巨头同台亮相,境外展团达15个,IBM、新思科技、联想、华为、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俄罗斯激光协会主席伊万参加过11届光博会中的8届,是光博会的老朋友。他说:“我看到了光谷在激光领域的许多研发成果,它们都具有世界级水平。”
今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主办和承办的大型国际性活动超过7场,包括华创会、“光谷—硅谷”双谷市长会议、武网公开赛、光博会、全球跨境电商光谷论坛、联想全球供应商大会、天马全球供应商大会等,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活动。
东湖高新区虽然位于内陆地区,但她的国际地位正在增强,也正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中,与全球的政府、企业、机构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打开“院墙”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亲眼见证东湖高新区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子一条街变成一座可与硅谷相媲美的科技新城。
时间回溯到1984年。
那年,全国开始探讨科技体制改革,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应在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相对密集的地方来尝试科技成果转化。
很快,在东湖之滨,一块“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的牌子悄悄挂了起来。但是,直到1988年6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才正式成立。
“十几个人,两台车,就这么干起来了,也没有园区,跟当时的中关村一样,只有电子一条街,游说周边几所高校、科研院所打开‘院墙’,兴办一批企业,卖一些电子产品,有了点钱后再在后来建的标准厂房里研发,规模生产。”夏亚民回忆道。
实施上,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987年在“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之前,先干了一个企业孵化器,叫创业中心,也是中国第一个创业孵化器。
“东湖高新区是一条天然的创新驱动模式,因为身处内地,无法招引大企业,只能依靠42所高等院校,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只能千方百计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夏亚民解释道。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辉煌不断:脱胎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团,成了“会赚钱的实验室”;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在校外生根发芽;华工科技变成了大产业集团……
创造“光谷”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高新区发展模式雷同,产业雷同,武汉市一些政府领导、业界专家提出,东湖高新区一定要捏紧拳头,集中有限资源,打造一个特色产业,争取做到全国第一,世界知名。
1998年,时年61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德修,结合自身光电子专业,敏锐捕捉到光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郑重向武汉市提交《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
夏亚民回忆,因东湖高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拥有国家光电实验室,最终选定光电子为特色产业。“2001年,东湖高新区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我们学企业给自己定了一个‘品牌’即‘武汉·中国光谷’。”
经过十多年发展,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电子产业竞争: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其中,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夏亚民说:“这条新路径告诉我们,一定要打造特色产业,在细分领域里获取全球竞争力。”
20余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2013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已达2686亿元,拥有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并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除了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实力外,生物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东湖高新区正成为湖北省“建支点、走前列”实施转型发展的排头兵,为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挑大梁、担重任。目前,他们已制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力争企业总收入3年翻一番,6年翻两番,今年达到8500亿元,2016年13500亿元,2020年突破3万亿元。
光谷在光,更在谷
光谷有句口号,“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形态,“谷”是创新的体制机制,是灵魂。
回顾光谷20余年的发展,一直走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再到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
“我们的企业,是通过创新创业模式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孵化过程很难,我们用了18年时间才实现第一个1000亿,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光谷依然保持20%—30%的增长,到2009年花了不到3年时间实现第二个1000亿,后来又陆续跨过4000亿、5000亿大关。”夏亚民说,据不完全统计,东湖高新区排名前100名的企业,80%以上是本土企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出台了“黄金十条”,并建设资本特区、人才特区。2010年,东湖高新区出台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开展以商标、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作资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试点。
目前,东湖高新区已建成各种孵化器29家,孵化器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0家,成为全国孵化器规模最大的高新区;组建了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39家有龙头企业牵头的技术创新联盟。
2013年以来,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激活了400余项高校成果入园转化,新注册科技企业6000家,推动100余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
自2009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东湖示范区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50%以上增速,2013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占武汉市的半壁江山。
在科技部公布的115家全国高新区评价结果排名中,东湖高新区连续两年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第3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
今年11月19日,东湖高新区启动第八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申报工作,面向全球征集有志到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通过评审创业类重点人才最高可获得1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于特别优秀的世界顶尖人才还可一事一议,最高可获1亿元。
这一高强度的引智策略,可算是国内罕见。
夏亚民认为:“决定光谷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否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
作为中西部唯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肩负着国家战略、民族使命。“创新和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只有一起发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说,光谷已为自己设立了赶超目标,创新驱动以美国硅谷为对标,开放驱动以上海自贸区为对标,通过1—2年的改革试验,为湖北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光谷只有将自身的体制、产业优势辐射到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链条,营造出“谷”效应,才可以真正赶超“硅谷”。“这是一场颠覆性的全新探索。”李鸿忠如是评价光谷的改革。他说,光谷的示范试验核心在于改革和“放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