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赤城:守护北京“半杯清水”

  • 发布时间:2014-11-25 04:32:2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出北京过八达岭,走百十公里就是河北省赤城县。

  赤城人常常自豪地说,“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这里自古以来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赤城人这份自豪的背后,是一种责任和大局意识。为了北京的“半杯水”,他们坚守着京北的绿色,进行着脱贫攻坚的努力,转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刚刚到任不久的赤城县委书记马海利说:“守护京北一片绿,保证‘半杯清水’流到北京,是我们的责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尽好这份责任,更加重要。”

  “不污染水环境”是前置条件

  八达岭层峦叠嶂,长城逶迤,草木葱茏。这绿色一直铺展到山外的河北,赤城县就在绿色的边缘。赤城县不像北方的其他地方那样缺水,这里水多,有黑河、白河和红河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流入北京密云水库。据说,历史最高入库水量达到3.47亿立方米。

  如今,这个人口近30万的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还有1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记者从赤城县环保部门了解到,矿产资源开发曾经是赤城县的支柱产业,但为了流向北京的“半杯清水”,这些年,赤城县取缔“15小”,关停了高耗水企业59个,还砍掉了70多个可能造成水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致使县财政每年减收约5000万元。在这些年的发展中,赤城的思路越来越明确。尽管对发展思路的表述有些不同,但他们坚守的一条原则是始终不变的。赤城县县长杨千河说:“不变的发展原则就是‘不污染水环境’,这是我们赤城引进项目、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

  赤城县保护“半杯清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关”、“建”和“管”三个方面。除了关停污染企业和高耗水企业,他们在水利建设和水质管理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赤城县水利部门的同志介绍,保证“半杯清水”流到北京,河道建设是重要方面。河道治理这些年一直是赤城县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7年开始,全县已经投资3.3亿元实施汤泉河和白河的治理工程,治理了4900多米河道,硬化河底22万平方米。输水条件的改善,沿岸环境的整治,保证了进京水源的清洁。

  为了“管好”这一池清水,赤城县每年对全县的饮用水、工业用水、工业废水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水质化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除了铺设污水管道,有效预防城市排水对河道污染,建污水处理厂加强废水处理,他们还在18个乡镇打了监测机井,实现地下水的信息化及时监测,为出境水质增加了一层安全保障。

  有青山才能守住清水

  绿水与青山紧密相连。为了“半杯清水”送京城,赤城人眼睛盯着地上的流水,心却是始终想着山上的绿。

  我们访问了雕鹗镇的顿军堡村。村庄的坡上沟里布满了绿色。“山上落叶松,山下红苹果”,当了28年村支书的朱宝清感叹说,“栽树不容易,我28年来不停歇的就是栽树。绿一片山,才能护一方水”。顿军堡村28年种树的故事,十分感人。

  村里缺水又缺钱。1986年开始,朱宝清担任支书之后,在县林业局帮助下,上山栽树。为了让山上的树苗成活,他们在5年内打了5口机井。林业部门帮助他们联系省林科院的专家,到这里来指导种树。这些年,顿军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建设小康村。

  从青年到老年的老支书朱宝清在村庄的对面铺设出一条条的石板路,可以到达山梁。站在这个山梁的凉亭里,对面是满山绿色,身后也是满山绿色。“看着这绿绿的山坡,我心里很得劲。”朱宝清说,也愿意让客人到这山上来分享他们“得劲”的感受。

  在赤城县,感受到造林“得劲”的村庄还有很多。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赤城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28%,是河北省的林业大县。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促进了赤城县的绿化造林工作。赤城县在完成好国家重点造林工程、落实好国家退耕护岸林等政策之外,还开展通道绿化、县城周边绿化、村庄绿化等城乡绿化建设,为北京构建起绿色屏障。

  赤城县林业部门的同志介绍,他们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着眼解决土地沙化、增强土壤肥力,将利用5年时间实施水土保持和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是积极与北京建立长效水源涵养补偿机制,投资7000万元,继续实施3.2万亩退稻还旱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引导农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另外还要加大矿区生态恢复力度,增加绿地面积,打造绿色矿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依托地缘优势转型发展

  赤城的农民熟悉一个词叫“退稻还旱”,意思是把种水稻的土地重新恢复旱作。来到赤城县东万口乡塘子营村,走到农民中间,我们才理解了从旱作到种水稻、又到“退稻还旱”的意义。

  这个村紧邻黑河,河道两边是整齐的田地,今年玉米收成很好。村里的石建玉老人已经64岁了。他告诉我们,过去这些地都是种水稻的。赤城其实在历史上不产水稻,上世纪50年代,村集体大修水利,才引进了水稻。从此,黑河沿岸人们吃上了自己产的大米。但是,新世纪以来,为了保证一池清水,黑河两岸产了几十年水稻的土地开始“退稻还旱”。

  “家里现在种了26亩地。”石建玉说,现在主要种玉米,每亩地收入1200多元,如果是种水稻,可以收入2000元。沿着黑河,分布着赤城县5个乡镇,这些乡镇的很多村庄都在“退稻还旱”范围内。

  赤城县是从2006年开始与北京市共同实施“退稻还旱”项目的。目前,全县3.2万亩水稻田全部完成了“稻改旱”,其中黑河流域1.74万亩,红、白河流域1.46万亩。我们沿着黑河一路走来,看到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沿河修建的大片土地,都是良田。曾经的稻田如今已经看不到水稻的影子。

  赤城县“退稻还旱”工程涉及6个乡镇、51个行政村、6701户。这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是赤城人民作出的贡献。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看到,赤城县以水利的利用为“底线”,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和品质,已经成为赤城农业发展的目标。当前,这里正在以发展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具有规模效应的设施种养基地。我们了解到,今年以来,赤城已经谋划和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496.5亿元。他们按照“引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的思路,实施了总投资1亿多元的中韩合资绿色蔬菜生产项目,还在积极打造三条蔬菜种植产业带。这些举措正在改变着赤城的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着农业竞争力。

  赤城为北京护佑着“半杯清水”,也在依托北京谋划新发展。他们提出变邻京优势为发展强势,倾力打造京津生态服务业基地。他们把承接京津第三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区域合作共赢的重要抓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赤城温泉的独特优势,打造温泉度假村等四大养生基地。他们还瞄准养老市场,引进北京养老企业,将紧邻延庆的后城镇打造成为承接北京养老产业的“桥头堡”。目前,已经与众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投资70亿元,建设养老住宅、养老院、养老公寓及配套设施,打造养老度假的示范基地。赤城还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发展建设休闲业,打造健身休闲产业。

  赤城县县长杨千河说:“为北京守护‘半杯清水’是我们的责任,依托京津发展则是我们的优势。赤城要在发展中尽好责任,要依托地缘优势加快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