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使命 倾情铸盾
- 发布时间:2014-11-24 01:31:32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宋 莉
应急救援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来最大降雨量,空前的暴雨严重危及首都交通和市民生命安全,市区多处交通要道积水严重,最大降雨点房山地区出现山洪暴发。
灾情危急!7月22日凌晨,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临危受命携自主研发的城市救灾应急供排水大型装备紧急驰援,第一时间赶赴房山区长阳镇京港澳高速公路重灾区现场。仅用30分钟,装备安装完成,并以每小时排水近千立方米的作业量,将京港澳高速公路积水抽排到远离作业现场的河中。作业启动后不久,积水水位迅速下降,京港澳高速上被积水淹没的数10台车辆最终露出水面,现场掌声雷动!
作为我国最大的应急救援装备研发生产商和应急救援防护品研发供应商,无论是南方雨雪冰冻,还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新兴际华集团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用最尖端的技术和产品,一次次在最危急的时刻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践行着国家使命,彰显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产业创新合力共赢
作为央企50强和世界500强,新兴际华集团近年来依托几十年军队后勤保障的基础优势,将应急救援产业作为集团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新兴际华集团由解放军总后勤部78家企业打包成立,有与生俱来的军企血统,有根深蒂固的责任心和创新传统,除了在新兴铸管、冶金等领域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外,在应急救援领域也开发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应急救援产品。”新兴际华集团副总经理、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彬向记者介绍,集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应急救援专利200余项。同时,集团所属的100余家企业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有利于应急产业资源的调度与快速积聚。
走上“军民融合”道路后,新兴际华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国内应急指挥平台、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急救援装备与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应急体系已开始建设,但在不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我国社会整体应急意识差、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落后、应急产品市场不成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个企业的力量可以解决的,必须联合全国应急救援领域的行业尖兵携手打造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2011年8月,由新兴际华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该联盟已有成员单位千余家,探索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型创新合作机制。继去年10月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试点联盟后,今年2月,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中国委员会又将秘书处设在该联盟。
2011年11月5日,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成立的集应急救援行业总部、研发基地、孵化基地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兴际华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在北京丰台签约建设。产业园一期目前正在建设中,将逐步完善轻型高机动装备区、综合服务配套区、智能安防产业区、产业服务区和展示发运区在内的五大功能区。2014年4月,该园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技术创新护航生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中国的应急救援产业,除了整体体系的布局外,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技术与装备力量。杨彬介绍,我国不仅是灾害大国,发生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而且应急救援形势的严峻性是由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的:城乡差异大,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城市受灾对象的集中性、城市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和放大性使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中小城镇往往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安全保障能力偏低,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尤为薄弱,从而形成我国高风险的城市和不设防的乡镇并存的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本届政府力推的重点改革,已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城镇化背景下的救援、工况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救援装备必须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即越野性能优越、反应速度快,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
2014年1月11日凌晨1点37分,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大火造成242栋房屋被烧毁,古城内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文化艺术品被烧毁,经济损失无可估量。人们在惋惜这样一座集区域民族风情、传统文化、特色建筑于一体的历史名城毁于一旦的同时,也在纷纷质疑一把火何以烧掉半座城。当地消防官兵虽然在接警1分钟后就出警,但由于街道狭窄,消防车辆无法进入,消防水源不足,又缺乏与消防车配合的远程供水装备,火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拥有现代化救援装备的2000余名官兵望火兴叹,最后只能运用大型工程机械将木质结构建筑强行拆除,开辟出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半座古城最终葬身火海。
鉴于此,由新兴际华集团集合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各家成员的尖端技术和产品优势,共同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背景下的高机动应急救援装备系统平台,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轻量化”设计,可满足高速运送要求,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可维护性。系统装备高机动相应、快速到位,实操性强,可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财产损失,突破了制约我国救援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瓶颈,目前,该装备系列样车试制已进入尾声阶段。
模式创新未雨绸缪
“应急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也是服务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发展应急产业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杨彬看来,我国在应对重大特大事故时的综合能力还不够,救灾主要依靠军队和少数的国家及省市救援队,专业人员少而流动性高,且专业化设备灵活性差,往往在救灾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民间拥有应急救援能力者为数不多,并不能适应应急救援的整体需要。
因此,中国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应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科研机构以及有战略眼光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资源整合和科技创新,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先进的应急技术、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和科学的应急咨询培训服务等。
“应急救援必须抓住最宝贵的灾后72小时,最有效的模式是社区模式,应该建立广泛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配备专业化的轻型高机动装备,让他们成为救援主力。”
杨彬认为,就近救援是效率最高的救援,而且我国急需配置应急救援力量的地区往往是老少边穷地区,这样的国情,不允许走“只为应急而备”的应急救援产业化道路,而应走一物多用的道路,也就是“平战结合”的模式。让高端的应急装备和先进的应急技术在“平时”就能发挥作用,在“战时”(应急时)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应急产业是一种跨领域、跨行业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产业,无论哪一个企业,哪一个政府部门,都难以独立支撑,必须建立一个高效对接的平台机制,一方面集聚适合“移动作战”的应急救援关键性技术和装备,另一方面,集聚亟须应急救援装备武装的地方志愿者队伍和相关管理部门,让技术、产品与需求建立长效联系并且未雨绸缪。
为了切实推动应急救援产业走上正轨,杨彬建议,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具体的扶持政策,并出台科学的应急救援产业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或细则,出台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应急救援产业标准、产品目录和区域产业基地发展指导书。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应急救援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基金、社会融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措施大力扶持应急救援产业发展。
目前,新兴际华已同丰台区地震局签署共建协议,拟向该局提供即将下线系列装备进行试用,共同试点组建并培训全国首支由企业和地方共同组建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未来还将把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各地,倾力打造全国应急救援的坚强后盾。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