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旅纵横薄满辉:“做出一些东西,去服务整个社会”
- 发布时间:2014-11-23 10:56:2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周劼人 郑晓奕 王晓洁)“这确实是个问题……”记者想请薄满辉在自己产品LOGO下拍张照片,他犯了难。航旅纵横上线两年多,办公区域竟连一个悬挂的LOGO(品牌标志)都找不到。
内敛、低调,甚至有些神秘,是外界对从一个国企内部诞生的产品及团队一直以来的印象。
做航旅纵横,“是偶然也是必然”
航旅纵横出自谁手,知道的人甚少。但2014年10月,航旅纵横推出不到三年,活跃用户却突破1000万。
2012年,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推出了一款航旅类移动服务产品——“航旅纵横”,主要向旅客提供从出行准备到抵达目的地全流程信息服务。“中航信”前身是民航总局的一个计算中心,是国资委旗下唯一从事信息服务的央企。
一个典型的B2B公司,怎么干起了B2C业务?
“是偶然也是必然。”薄满辉回答。
必然,是因民航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由此导致旅客满意度下降的现状;偶然,则是一次汇报。
其实,在航旅纵横上线一年多前,薄满辉已胸有成竹。在一次跟随领导出差的途中,他把已烂熟于心的方案讲给领导听。
“我不太会以情感人,但会比较有理智地进行分析。”薄满辉这样评价自己。在那次汇报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谈论“中航信未来出路在哪里”。
“中航信应该从一个行业企业转变为社会企业,否则未来企业未必会倒掉,但会失去独立生存的价值。”薄满辉回忆,“如何转变角色走进社会?那就服务大众嘛!”
就这样,他把产品构想带到公司最高决策机构。2012年初,航旅纵横终于有了第一个家——北京东四民航信息大厦房号为734的一间办公室。
30多平方米,1个负责人,4个借调来的员工,外加几名实习生,一款被业界誉为“来自国企的奇葩”的APP,就这样上线了。
崇拜张小龙,“不是因为微信才喜欢他”
航旅纵横既不是市场上唯一的航旅类APP,更不是最早的。航班管家、飞常准等产品都早已获得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用户以及过千万美元的风投。但航旅纵横一面世,就有投资人称其是“胜利”,“这样一来,另外两家想融资就很难了。”
“胜利”的原因,当然暗指其背后的中航信在民航数据方面的强大优势。这也成为日后航旅纵横频被业界“诘问”的原因。
对此,薄满辉很自信:“数据是开放的,我们能拿到的别人基本都能拿到。”
但薄满辉也有很难的时候。外人往往看到在国企做事的便利与好处,其实难处“无法为外人道”。
2012年年中的一天,薄满辉非常器重的一位已经干了四五个月的实习生,找薄满辉诉说家中父亲病重,如果再不能调进公司、拿到薪水,就只能离开。但无奈体制限制,很难很快将他调入,并给出一个可观的年薪,最后只能看着他离去。
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激励制度有限,甚至起初连测试机都没有……
回顾艰难的日子,薄满辉说自己愈发崇拜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了。
“不是因为微信才喜欢他。”薄满辉说,“他最牛的一点是能把整个腾讯的资源调动起来,为微信所用。要知道,在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孵化一个产品,要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这太不容易了。”
与员工坐在一起办公,“没有隔阂,沟通顺畅!”
面对体制机制的约束,薄满辉从不愤愤,“没有集团的支持,不可能走到今天,更不可能让我们成立公司。
2014年,航旅纵横从中航信独立出来,成立一级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人民币。
即便如此,这个平均年龄27岁的团队,依然只拿着每月几千元的薪水;作为产品创始人、中航信移动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薄满辉现在还和所有的员工坐在同一个大开间里办公。
“没有隔阂,沟通顺畅!”他说。
他曾在一个演讲中说过,航旅纵横的成功归功于两点,第一,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第二,员工不计回报。
“这有点反人性,但传统企业在转型创新时如果没这点精神,很难做起来。”
这点“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
薄满辉大学毕业就进了人人羡慕的公司产品部,但这个“理工死宅”却向领导要求,要写代码、做开发。“我喜欢和机器打交道。”他说。
虽然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他不得不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但却很难改变他的“一根筋”性格。在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许多人靠跳槽涨身价的年代里,薄满辉却十几年服务于同一家国企。
为什么如此执著。他说,当初找工作时一位在中航信工作的师兄告诉他:“这里是整个行业的信息中心,你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东西,去服务整个社会。”
“做出一些东西,去服务整个社会。”就是师兄的这句话吸引了他,并预言了他的今天和今天的航旅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