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跨界联姻
- 发布时间:2014-11-22 03:31:4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他27岁破解了一个困扰国际植物病毒领域30年的科学难题,凭借在该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9岁晋升研究员,48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9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叫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知天命之年,他却学术跨界,提出全新概念——“现代农业综合体”。
他将泥砂砖石砌成艺术品,堪称高端品质地产的旗帜与神话,被称为中国房地产开发“教父”,他叫宋卫平——原绿城集团,现蓝城集团董事长。金字塔尖,他却战略调整,涉足农业。
一位农业科学家,一位房产企业家,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人,因为对中国农业的共识“一见钟情”,牵手在浙江嵊州开启了农业“理想王国”的筑造之路。
在千亩土地之上,两人完美蝶变:陈剑平勾勒已久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终于开始破茧而出;而宋卫平也终于告别“绿城”时代,向“绿色”时代迈进。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如果在十年之前,陈剑平说,他的脑海不会诞生“现代农业综合体”,宋卫平说,他的视界也不会关注农业。
院士为何钟情“现代农业综合体”?
“三农”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回顾三十年来的工作经历,陈剑平将其分为三个阶段:I、T、G。
第一个十年,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几乎每件事都由自己完成,“I”即是实现自我科技人生的追求。
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之外,陈剑平还得带领团队(Team),共同攀登,这就进入了第二个十年:“T”。
当选院士后,陈剑平认为“T”显得不够了,必须进一步写好“G”字,即要有国家战略目标。工程院是国家科技思想库,院士应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因此,陈剑平想着如何实现从战术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的转型。
这一时期,陈剑平除了持续不懈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外,还对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从全球视野、历史关切角度,进行重新评估,反思分析,寻找差距,找出发展新路径。“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概念,就在这样的思考中浮现在陈剑平脑海,应运萌生。
陈剑平认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正面临四大挑战——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我国要用世界8%的耕地和7%的可用淡水养活世界20%的人口。而且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我国耕地面积还在继续缩减,而且有8亿多亩耕地常年受干旱影响,不能保证丰收。
粮食和食品安全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粮食刚需的持续增加和资源约束的日益趋紧,保障粮食供应难度加大;同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确保“吃得好”“吃得安全”需要重点关注。
生产方式、营销模式和经济效益的挑战。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产品生产粗放,缺乏现代流程和技术,成本高,效益低,滞销屡见不鲜。
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工业化、城市化让农业农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山绿水和乡愁亟需保护。以前是“三代人造一次房子”,现在是“一代人造三次房子”,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陈剑平认为,“三农”问题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牵制。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举措,都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要想根除“三农”顽疾,必须综合施策,构建综合性的平台和载体。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在科研单位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科学家,陈剑平对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更是了然于胸,科技界存在科技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标准不科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适应的顽疾。同样,对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顽疾,陈剑平当时认为不可能有一个能够药到病除的良方,亟待设计一个包括市场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益导向的协同创新科研运行机制。
一次偶然的家庭购物经历,让陈剑平思路顿开:能否将“商业综合体”引入农业,一举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农产品营销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解决农业科研、科技活力、科技运行模式等农业科研机构改革的问题。
2011年,陈剑平正式提出了“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概念。
“现代农业综合体”究竟为何物?
融农业科技、生产、旅游、文化于一体
那到底什么是“现代农业综合体”?陈剑平认为,它是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高级阶段,即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
这个综合体,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核心和主体,将生产要素整合、全产业链整合、功能价值整合和城乡空间整合作为支撑和动力,通过多方合作,建设集农业改革新特区、农业产业新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民居住新社区、农业生态涵养区、农业服务经济区等于一体的,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新平台。
用一个公式表示,“现代农业综合体”可以简化为“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其中要充分体现的是,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效益的倍增。
在构建中,综合体注重以生产功能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功能为纽带,创造就业机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留得住农民。所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设计科技型的生产功能,每一个乡村都要培育主导产业,要把农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和创意农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运营与经营模式。
其建立需要整合四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政策保障等。二是农业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支撑,实施生产标准化等,对综合体、对“三农”进行顶层设计,解决生产技术关。三是企业,通过生产运作、加工流通、市场营销等,解决市场关、效益关。四是农村金融,要推动土地流转,土地信托参与企业实现轻资产运行。
陈剑平认为,现代农业综合体的顶层设计,首先要从农业园区开始,这是最重要的平台,其核心要素必须具备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必须要有温室、露天生产、水处理和能源供应条件,以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必须有包装、营销的场所和物流的途径。同时,要写好家庭农场这篇文章,这是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农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农场要有主题、标准和高效益。一个农业园区与众多家庭农场通过技术辅导、订单、产品流、资金流形成一个系统,而若干个这样的系统组成一个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企业通过一手抓生产体系,另一手抓流通体系,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效益反哺农民。
这里要强调的是“企业是创新主体、是核心”,而农科院的定位是设计者、科学技术源头,而不是加工厂、营销员。形象地说,农科院是把钱变成知识,而企业则是将知识变成钱。
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何“一拍即合”?
科研与经济实现互补共赢
陈剑平认为,理想中的合作伙伴,必须是经济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强烈、并且能尊重知识的企业。陈剑平抛出“现代农业综合体”概念后,也有不少企业家感兴趣,但多方考察后,均未能达到陈剑平的要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剑平认识了原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宋卫平邀请他去给集团高管作现代农业发展报告,这让大家有些不解:房地产和农业互不相干,一个是赚快钱的,另一个则是回报慢、收效低的。但正是那场报告一周后,老宋回电称,愿意投身农业。将农业和养老服务业作为他后半辈子的事业。
一个是具有20多年企业运营的经验积累,在房地产开发领域举足轻重;另一个是具有103年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的悠久历史,在同行中属凤毛麟角,就这样,双方开始了以商业化模式推动这项有可能改变和影响中国农业的“综合体”实验。目前,双方已合作组建绿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方式是:绿城投入资金,农科院投入技术,其中农科院以知识产权入股占15%。
在综合体布局中,首先考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计划生产农副产品;同时,农科院对产品分类、基地拓展、生产管理、全程检测等进行研究,集成科技成果,通过提供优质种子种苗、安全农业投入品、科学技术培训、全程质量监控,建立若干个专业核心现代农业园区,并辐射带动周边更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形成或紧密或松散的互动合作关系。这样的模式,作为龙头企业出现的综合体最终获取回报的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优质的土地和生态资源,以及美丽乡村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周而复始,带领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更为关键的是,农村、农业、农民的价值获得了市场的充分尊重和认可,价值在传递过程中非但没有消减,而且还比以前有所提高。
合格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合格的产品是检测出来的。为了在质量安全上给消费者以信心,宋卫平要求没有检测过的产品不能上市。为此,双方又合作成立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专业化的平台和团队,推动“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质量安全与追溯制度”的构建和落实。在这个平台上,农科院同样以知识产权入股,占40%股份。
在合作中,双方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农科院负责顶层设计与技术支撑,扮演的是“发动机”的角色,首席科学家与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将整个产业链上的科技问题逐一解决。而蓝城则扮演“大卡车”的角色,负责生产一线的运行和市场一线的开拓。陈剑平以篮球赛为比喻,认为科研机构是后卫,企业是中锋,家庭农场、合作社是前锋,政府是领队,市场是观众。“科研部门的定位一定要明确,我们不可能全能。市场营销不是我们的强项,一定不能介入。这方面,科研单位是有许多教训的。”陈剑平说。
足以证明的是,经过一年半努力,位于浙江嵊州的第一个农业综合体的核心区已基本建成。企业化的运作模式,进一步解放了科技生产力,也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园区的执行效率、展示效果、运行效益,都比农科院的基地要好。绿城通过电商平台、社区平台等渠道,将优质农产品更快速高效、保质保安全地送达客户的手中。
目前,“现代农业综合体”已经开始在浙江奉化市、丽水市等地复制,彼此功能虽有差异,但大致趋同,这就是优化“一产”,强化“三产”,加强设计,把家庭农场不仅变成优质农产品工厂,而且变成市民体验农业劳动的好去处。
“综合体”的成功问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过去,农科院是带着钱去推广科技成果,现在是人家找上门来给钱合作买服务!这是对科研经费巨大的补充。同时,也给农科院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创新科研运行模式,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