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常州大学:科研改革服务行业发展

  • 发布时间:2014-11-20 09:29:5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日,2014年江苏省级前瞻性研究专项资金(第三批)公布,常州大学共有33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共计720万元。在江苏省高校中,常州大学的立项率为84.6%,位居第一位;立项数位居第二位。

  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常州大学的科研能在高校林立的江苏形成优势,绝非偶然。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告诉记者,多年来,常州大学立足地方、服务行业,跨越与经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产学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学校突出的办学特色。

  把产学研做实、做深、做活

  2011年10月,首期投资800万元的联想控股精细化学品研发中心正式进驻常州大学。与以往层次的校企合作不同,此次联想控股的研发人员直接进驻常州大学,在煤化工等领域联手高校开展深度研发。

  “一方面,研究院招募的研发人员就在学校上班,这些高质量人才能够推动学校的科研建设。另一方面,学校石油化工的老师、研究生可以一起参与科研,联想的企业文化、管理还能渗透到学校。”浦玉忠说。

  常大人深知,只有把产学研做实、做深、做活,才能避免合作中的“门诊”现象,建立有机、长效的联系机制。争高级别项目、出高水平成果、筑高层次平台,努力将产学研特色转化为学科和科研优势,是常州大学产学研的工作思路。“学校制定了严密的科研管理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给予相应的奖励。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等方面建立经常性沟通的互动协作机制,形成倍增效应。”史国栋介绍说。

  围绕国家转型升级要求,常州大学正不断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化工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为新兴产业提供支撑。比如与常州中英科技合作的“超频微波项目”、与常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作的“循环经济”项目等。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把研究中心直接设在校内;在新疆克拉玛依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将常州大学的科研成果转移到西部,全面深入地服务石油石化行业、服务西部大开发……近年来,常州大学产学研动作不断,在提升专业建设、科研水平的同时,也让常大实现首个博士点的梦想。

  “有效科研”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受理发明专利申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垃圾”专利数量庞大成为一大隐忧。对此,常州大学有针对性地倡导“有效科研”,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有效科研?浦玉忠提出,“首先,科研一定要对学科建设有帮助,围绕学校建设,出高水平的文章、获高水平的奖。第二,科研一定要反哺教学,推动人才的培养。第三,科研要对自身发展有帮助;最后,科研要对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有帮助,要老百姓受欢迎。只要符合这一类的其中一种就是有效科研。”

  “以前,教授闷头在学校搞研究,但不管这个研究是否对社会有没有用。”浦玉忠表示,当下,“成果转化”是高校科研的一个阻碍,但如果科研是社会需要的,就不需要成果转化了。“例如酒后驾车的便捷检测仪器,不用转化,就会有很多企业来找你生产。”

  推动“有效科研”的实施,常州大学还专门制定了《科研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所有的科研项目均按项目级别系数和类别系数折算为科研业绩分给予奖励,并提供相关管理单位科研专项经费。科研业绩奖励分年度兑现,中期检查不合格或结题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停发、扣发当年度或结题后应兑现的业绩奖励。同样一篇论文,助教发,能记业绩分;教授发,可能一分都没有。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导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常州大学的科研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脚踏实地。孙江涛教授研发的“抗癌新药硼替佐米”合成技术,与常州亚邦药业集团对接,进行了发明专利独占许可权的转让;成立7个新的文科科研机构,向“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特色的地方领先大学”目标迈进。

  扎根地方,赋予产学研持久竞争力

  5月18日,第九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开幕。洽谈会上,常州大学材料学院陶国良教授与常州市龙腾太阳能热电设备有限公司签约,让“聚光太阳能热发电高温真空集热管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实现了成功转化,打破了国外对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垄断。

  “几乎所有院校都在做产学研,而且名牌高校占有绝大部分资金、设备等。常州大学要在竞争中突围,必须进一步扎根常州乃至江苏大地。”史国栋告诉记者,学校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

  截至目前,常州大学已与20多个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1200多家企业洽谈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1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依托这些基地,常州大学与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国建立了12个收购点,每年可控“地沟油”并转化生产近30万吨;陈新教授研发的“生物信息素技术”项目在常州顺利投产,该产品可使果树、蔬菜的农药使用量降低50%—80%。

  (许学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