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 产能过剩问题仍突出
- 发布时间:2014-11-18 07:5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产能利用率低,是产能过剩行业最直观的特点。我国产能利用率目前为78.7%,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凸显化解产能过剩的进程缓慢而艰难。治理积重难返的产能过剩问题,亟需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共同发力,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
产能利用率处低位
在不久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举行的座谈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介绍说,今年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与上季度持平,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
产能利用率低,是产能过剩的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至83%区间属于产需合理配比。我国目前78.7%的平均产能利用率水平看似与合理区间差距不大,但不少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其实堪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1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我国有19个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有7个产业产能利用率还在70%以下,只有2个接近79%。
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意味着尽管近年来政策措施层层加码,但化解产能过剩的进展十分有限。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产能过剩的范围,已经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传统产业扩展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根据国家《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将达100万辆。但据不完全统计,到明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达到550万辆,远超现有的产销水平。
在产能过剩的影响下,工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据谢鸿光介绍,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5.1%,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7.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连续31个月处于下降区间;环比下降0.4%,今年以来连续9个月下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0.6%和7.9%。
不少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困难。数据显示,尽管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但整个钢铁行业依然处于盈亏边缘。前三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亏损面25%,亏损额80.86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71%。而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监测,经初步季节调整,三季度煤炭产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51.0%,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2.7%,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比全部工业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70%以上。
化解产能为何艰难
“我国有些行业的产能已经是绝对过剩状态,如果不下决心淘汰一批产能,即便经济周期进入上升阶段,这些行业同样很难有复苏机会。”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党委副书记杨凯生说。
尽管产能过剩矛盾严重困扰着行业企业的发展,但这些行业的投资并未明显减少。杨凯生介绍说,虽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但前9个月,464种工业产品中,有34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而企业应收账款又有所增加,这从侧面说明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报告监测结果也显示,经初步季节调整,三季度,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同比下降1.6%,但降幅较上季度收窄14.1个百分点,投资规模达到1594.7亿元;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754.5亿元,同比增长12.7%;化工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27.2亿元,同比增长8%;煤炭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同比下降3.0%,但投资总额仍然达到1672.8亿元。
由此可见,尽管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进化解产能过剩,但相关行业的热情似乎并不高。有关专家指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之所以如此缓慢,不仅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也与企业“骑虎难下”的困局密切相关。
专家分析,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过剩产能退出过程中,往往需要解决债务、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企业而言是个难题,也让地方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甚至不惜再追加投资,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
这种盲目投资,最终将导致原有产能难退出,相继投入形成的产能又持续释放,进一步延缓化解产能过剩的进程。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煤炭产能目前已达到4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11亿吨左右,这些产能将陆续释放,将使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状况进一步加剧。
双手发力化解矛盾
新增产能难抑制,现有产能难退出,导致了目前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进程举步维艰。杨凯生认为,一定要采取更有力措施,遏制盲目投资的冲动,力求避免过剩产能的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领域的政策不断加码,化解产能过剩的力度不断加大。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既要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也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有关专家表示,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建立过剩行业产能预警体系和监督机制。通过长效机制的作用,使产能总量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当然,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的事情完全撒手交给市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往往造成化解产能过剩的周期过长,而且容易出现反复,最终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累积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专家指出。
因此,专家建议,在化解产能过剩中,要把尊重市场规律与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合力。
同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体制机制环境,最终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