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是中国股市"全球通"的试验田
- 发布时间:2014-11-17 08:16:0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天,沪港通正式启动了。开通这条“资本高铁”,无论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均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在开放状态下实现更好的发展,从来就是中国股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沪港通这一制度设计,为我国股市开放发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沪港通制度设计的妙处在于,通过设置“两地证券机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这一中间转换器,在两个存在制度差异的市场体系之间构建起了资金、利益双向流动的畅通渠道。沪股通服务于香港投资者,投资者委托香港经纪商,经由香港联合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申报,买卖规定范围内的沪市股票;港股通服务于内地投资者,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经由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香港联合交易所进行申报,买卖规定范围内的港股。中间转换器的设计既照顾到两个市场的既有体系,又照顾到两地投资者不同的习惯,十分务实。
当然,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两地股市互联互通也存在可能的风险:一是国际资本套利流动的风险,二是估值体系变动导致的投资风险外溢。为此,试点初期设定了两市每日沪港通交易分别为130亿元及105亿元的上限,还对内地个人投资者设定了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50万元的门槛。相对于高度开放的股市,这些措施可能是多余的,但在沪港通试验初期,将可知和不可知的风险纳入可管控的“口袋”,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些限制性规定可以大幅放宽,直至最终取消。
在沪港通制度下,两地股市互联互通首先表现在资金的流动上:沪港通既可方便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也可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内地市场的渠道,显着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规模,提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伴随资金的互联互通,两个市场的文化理念、制度安排、利益协调机制也将增进互联互通。任何两方或多方的互联互通,归根结底是实现“有规则的合作”。多一些协调合作,少一些规则障碍,大家的共同利益就会增加,蛋糕就能越做越大。
笔者认为,沪港通制度安排不是单向的谁救谁、谁帮谁的机制,也不是单向借鉴的机制,而是两个地区、两个市场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机制。香港交易所集团总裁李小加近日表示,沪港通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沪港两地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在于通过市场的融合与碰撞、把目前还未进入资本市场的巨额增量资金引入到两地资本市场。笔者相信,这并不是香港方面的谦逊之词,而是对内地与香港市场当下和长远关系的客观考量。
相对于香港股市,沪深股市的游戏规则、产品链条、监管体系、文化理念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但作为一个有着庞大而强劲经济实体支撑的股市,其后发优势不可小觑;何况,历经近24年的风风雨雨,内地股市也已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与散户众多这一内地市场特有的情况,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下去,股市不可能简单地搞制度替换;国际投资者需要认真对待这一现实。
在沪港通制度下,两地投资者同时参与两个不同的市场,其诉求必将促使两个市场在监管制度、交易机制、产品创新等方面相互借鉴,推动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开放对内地、香港都有利,将提升两地股市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这无疑是我们追求“在开放状态下实现更好的发展”的必然路径。
所以,沪港通不是为一时一事而设计,而是具有顶层设计的意味,是我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新起点。沪港通之后,深港通、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制度也将陆续推出。在不远的将来,沪新(新加坡)通、沪纽(纽约)通、沪伦(伦敦)通也可望成行。伴随人民币硬通货地位不断提升、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兑换,中国股市“全球通”的图景也将渐次铺开。
笔者要强调的是,中国股市与亚洲主要市场乃至全球主要市场互联互通,是在以我为主、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的互联互通,是在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维护自身主权和发展利益基础上的互联互通。否则,就不会是公平合理的互联互通,学习借鉴也可能陷入“囫囵吞枣”、“邯郸学步”的窘境。
为了使沪港通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监管层已经出台了《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QFII和RQFII取得中国境内的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让参与沪港通的投资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享有实实在在的实惠。中央政府果断地为这项改革“买单”、“添柴”,充分展示了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决心。我们祝愿沪港通顺利推进,也祝愿广大投资者更多分享新一轮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