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在南京召开
- 发布时间:2014-11-13 10: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3日讯 为推动中国学术向纵深发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南京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集刊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于11月8日在南京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学术集刊与学术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历史系教授朱庆葆主持。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分别致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指出:“学术集刊有其独特的定位与功能,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术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研究生招生的大力扩张,集刊逐渐成为专业化的学术共同体内专业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发展集刊是主题性的学术共同体的内生需求,更是当今数字时代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在学界的大力支持下,社科文献出版社担起了创建平台、树立规范的责任,以期汇聚业内精英,共同推动学术集刊的发展壮大。2012年起,社科文献出版社以每年20多种集刊速度在发展,到目前为止,出版集刊超过110种,其中38种进入2015年全国邮发系统,11种进入南京大学CSSCI集刊名录,35种进入中国知网,3种集刊已经出版英文版并在国际上出版发行,6种集刊正在洽谈英文出版事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在开幕式上,就学术集刊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规则问题作了深入专题讲话。他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集刊虽然也属于小众期刊,但要有做成大事业的抱负。而要想做成大事业没有人文关怀不行。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我们要关注这种巨变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注民生问题,关注解释这种巨变规则的理论创新。如果一本学术集刊,只是一个小圈子的读物,只是若干自视为精英的人的孤芳自赏,那也很难谈得上大事业。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巨变大国,无论是什么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集刊,都应该体现学者的人文关怀。
李培林副院长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一个更高的制度化建设阶段,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都要更加成熟、更加健全、更加定型。这次第三届人文社科集刊年会,将重点讨论学术集刊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规则问题,这也是在一个具体领域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李培林说,从期刊发展历史来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集刊定位:第一,从读者数量看,学术集刊很难成为大众期刊,绝大多数是小众期刊,要求学术集刊雅俗共赏不太容易,这与政论期刊不同,恐怕单纯以发行量来衡量其价值不太科学;第二,从作者看,学术集刊不是同仁同僚期刊,作者不能是一个近亲繁殖的小圈子,要海纳百川;第三,学术集刊要有学术品格,重在学术,丢掉的学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集刊。
李培林指出,要提高学术集刊的学术地位,要把争取进入学术成果积分体系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不仅要建立规范的匿名审稿制、三审三校制、集体定稿制,还要有同行评议制。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从学术集刊的基本功能,如何完善运行机制,以及当前做好学术集刊,提升质量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做了讲话。
邬书林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顺应了现在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随着学术期刊不断发展,现在简单地做学术评价已经不够了,需要开始对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学术评价有了更科学的工具,怎么能在大数据条件下,全样本分析,已经不是理想,而是现实了。我们要做出有影响力的评价,如果再采取简单抽样,很小样本的话,你的公信力,影响力,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一方面,出版界和评价界的信息需要打通,使出版的信息能自动地和学术评价的信息堆集起来,在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的情况下,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分析。
邬书林说,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是学术交流系统的维护者,是知识生产的组织者。出版工作者不是科学家,但是要能跟科学家对话,要能理解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要能得到科学家的信赖,通过建立自己一套很完善的机制,来成为这个维护者和组织者。而要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必须把握好学术期刊的四个基础性的功能。第一,注册功能。学术期刊要把人类的思想创新成果、发现,准确地按照谁发现,谁发明,谁提出进行注册。第二,要进行质量控制。你要保证创新成果被全世界同行认可,你得有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第三,要使它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要向社会传播,向需要它的人传播。第四,就是要把经过注册,质量控制,发行过的这些人类已有的思想财富、知识,变成人类的永久记忆,变成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可用的学术资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总编辑杨群,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姚申,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民国研究》主编张宪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研究》主编周晓虹,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城市史研究》主编张利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以及来自全国的集刊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等130多人出席会议。
以《国际政治科学》《民国研究》为代表的十二种学术集刊获得首届优秀集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