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兴起拒买族:一年内不购物 理性购物减少浪费
- 发布时间:2014-11-12 08: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拒买族
一年不购物基本规则
1.不买新衣服、鞋子和佩饰,“除非真的很需要,没有其他东西可取代”。
2.不买新玩具。“我们自己做玩具,跟别人交换玩具,或者到社区游乐中心”。
3. 不买零食。“我们在家自己做点零食和小点心。”
4.不买新的洗护用品和化妆品。“我用完现有的护肤和化妆品后,要么不用,必须用的话尝试自己制作。”
5. 不买新的居家用品,可以和朋友交换,或者废物利用。
6. 允许医药、旅行方面的消费。
买买买,真的能买来快乐吗?
随着一年一度的双11来临,网购一族心中只有三个字:“买买买”。但不少人事后会发现自己其实买了一大堆并不实用的东西,费时费力又费钱。有人甚至痛定思痛,自嘲再买就剁手,被网友戏称为“剁手党”。
如今,很多东西唾手可得,很多人反而觉得喜悦和满足感越来越少、越来越短。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也是欧美出现“拒买”呼声的社会背景。
一年不购物,在我看来有点极端。但这个尝试的最大意义是它能令人反思:我们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我们的快乐之源是否来自购物?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消费观不一样,但认真想想这些问题,对谁都有益无害。
想象一下,一年之内除了食物、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你不再购买任何新的东西,不上购物网站,不逛商场,对打折优惠不为所动……你能做得到吗?近年来,“拒买族”开始在欧美逆流而上,他们主张理性购物,减少浪费,不让泛滥的物质掩盖生活的本质。在澳大利亚有一位单身母亲,已经将近一年未购买除必需品外的任何新物品,可谓“剁手党”的成功典范。
趋势:借、交换或废物利用
萨什·米妮现年28岁,是澳大利亚西南部一名单身母亲,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她从今年1月下决心除必需品外,不买任何新的东西,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破戒”。
“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米妮说:“我曾在印尼一个偏僻的农村生活了三年,在那里,我没有买过任何东西。但一回到澳大利亚,我又很快地被卷入购物浪潮……”后来,米妮意识到自己过分沉迷购物,甚至有点上瘾。而买的东西越多,她反而觉得越空虚。
决心开始一年不购物的挑战后,从今年至今,米妮没有买过任何一件新衣服、新鞋子、家居用品或者护肤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似乎简直不可思议。但是,米妮实现了这个目标。对于需要用的东西,如果有能力,她会尝试自己制作;如果没有能力但又真的有需要,她会通过借、交换或者废物利用等方式获得。
溯源:物质不是快乐之源
米妮表示,一年不购物,不只是像一些人所理解的为了省钱那么简单。“这和想省钱没什么关系。金钱对于每个人的作用都不同,它可以给我们去做一些很棒的事的自由,但金钱不是幸福的源泉。”
米妮表示,她希望能够教育女儿明白一个道理:物质不是快乐的源泉。而要让女儿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她自己必须身体力行。
对于米妮的坚持,她身边的人有些人表示惊讶和佩服,“你真厉害!但我恐怕不行。”也有人觉得不快,觉得米妮是在批评他们的生活方式。
米妮承认,她偶尔还会有购物冲动。“有一次我真的很想买一件新T恤。我甚至已经跑到商店里,但后来我想起了自己为何要设一年不购物的目标。于是我对自己说,如果这一年过后我还想买这件衣服,那么我再买。”
新潮:西方兴起“拒买族”
米妮的尝试并不是空前的。早在2006年,美国旧金山就有10个互相认识的朋友,因为受够了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了促进环保,决定一起接受一年不购物的挑战。他们将此举命名为“简洁行动”。
随着“简洁行动”的影响力渐渐扩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这一行动开始在欧美国家掀起了理性消费、拒绝浪费的潮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很多人开始希望摆脱对物质的依赖,重新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快乐之源。
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位名叫凯蒂·斯坦利的44岁母亲甚至实现了连续5年没有买新东西的创举,其间还了此前拖欠的2万美元的信用卡债。
有人将“拒买族”视作特权阶层的矫情。对此,米妮反驳道:“我们确实享有‘特权’,物质应有尽有,很多人哭穷是因为他们把钱都花在买没用的东西上。穷人确实无权利选择买还是不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尝试没有意义。”据广州日报
冷思考
去年“双11”退货率达25%
网购需做好监管保障
随着规模扩大、战线拉长、参与电商增多,人们从“双十一”中读到了“虚假折扣”“价格战”“卖噱头”“疯狂”等词汇,“双十一”正在被打上负面烙印。
发起者的初衷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发展至现在“双十一”已经成为电商、卖家、消费者共赢的“人造购物节”。无论是对于个人、相关企业还是服务业而言,这个购物节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是,狂欢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且有扩大之势。据统计,2013年“双十一”狂购后退货率达25%,部分商家甚至高达40%。除此之外,房地产、互联网理财、基金等复杂产品的登陆更让“双十一”变得不那么容易看明白。
六年来,“双十一”当日的支付宝交易额翻了数百倍,参与者不计其数。应该说,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产品的快速全覆盖带来了巨大挑战,商家、消费者、监管者都需要适应。
今年是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出台的第一年。对消费者来说,有了法律后盾,在理性消费的同时,应把法律作为保障自身权益最有力的武器。监管者则需尽快跟进,全方位净化网络购物环境,让网络购物节能够健康地走下去。据新华社
特别提醒
“血拼”后
记住这些,不被骗
昨日,你血拼了吗?买到恨不得剁手?接下来是不是就等着收快递验货了?需要提醒的是:买只是第一步!“双十一”后,各种骗局陷阱可能接踵而至。如何擦亮眼不落入陷阱?买到不称心的商品如何维权?
①不要乱扫二维码。网购中二维码盛行,有些打着“低价”“优惠”等旗号的“钓鱼”网站链接,通过互联网、短信、聊天工具、社交媒体等渠道被传播,一旦输入个人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窃取银行卡等个人信息。
②不点击域名奇怪的网址。网址前面带问号标志,说明这个网站安全性存疑,坚决不能打开。不要轻易登录对方提供的网站,特别是对一些以“.pl”“.tk”“”.ms”结尾的域名。
③不要轻信“订单失效”等理由的退款。网购中不要轻信“订单失效”等理由的退款,一些骗子以系统故障没有支付成功为由,通过发送链接等形式套取购买者的银行卡等账户信息。
④警惕“客服退款”、“缺货退款”等陷阱;
⑤交易信息截图,可作为维权证据;
⑥记住“七天无理由退货”是消费者权利;
⑦及时处理快递单,小心个人信息泄露。(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