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假“国宝帮”更应该警惕

  • 发布时间:2014-11-10 04:31:5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善言斋专栏

  最近舆论界突然又掀起对“国宝帮”的口诛笔伐。

  主流学术圈与这个群体的思想交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不管其中牵涉的案件何其荒诞搞怪,我们都可大略看出,大家的根本冲突其实并不在审美分歧,而集中体现在对真与假的辨识上。

  提到“国宝帮”,至今仍有不少圈中人一头雾水,这实际上是一个专门收藏古董的特殊群体,他们可以是不特定多数的人,且年龄、职业无分界限。这个群体的成员多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品和古董收藏专业训练,对艺术品鉴藏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他们坚信民间散落着大量未经发现的国宝级藏品。这些藏品可能是出自“汝官哥钧定”这宋朝五大名窑的精品陶瓷,也可能是范宽、唐伯虎、郑板桥、或其他任何文物界人士听了如雷贯耳的古代名家的字画,更可能是以前某位皇帝或传奇人物的文玩信物……总而言之,这些东西极其难得,是官方和民间公认的珍宝,不知什么原因就流落到了他们手上(暂定为别人不懂珍惜或不长眼睛),中间曲折离奇的故事一言难尽。不过,在他们获得这些“珍宝”、且在无意识的显摆中使之几经抛头露面后,“珍宝”的真实性遭到了大量权威专业人士的不断质疑。不管是出于利益和面子的考虑,还是出于对自身专业素质和购买渠道的坚信不疑(也有人说是执迷不悟),被质疑者必须与身边一圈志同道合的朋友抱团起来,面对“谣言”守望相助、共同反击。久而久之,这些人便成了同一战壕的联盟,加上促使他们走在一起的是那些充满争议的“国宝”,因而被外界戏称为“国宝帮”。

  值得一提的,“国宝帮”在收藏观念上虽然普遍抱有捡漏的心态,但其社会基因里却没有半点草根的成分,而大多属于那种已经实现个人财务自由的财富精英。在审美价值观上,他们也并不一定与主流脱节,这主要归功于民间流通的赝品多与真品有着无限接近的艺术性。他们被主流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假货不假的误判有着处子般无可质疑的捍卫意识。这种在别人看来有点过份的自信和自尊,一度让他们与所有持不同意见的藏友决裂。

  “国宝帮”的兴起,实际与数十年来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背景有关,民间财富经过持续快速的积累后,必然要寻找多元化的配置渠道。早在几年前,中国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很多有购买力的财富精英,实际上是在没有任何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就融入了时代的大流,成为这个行业最主要的参与者。

  笔者的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国宝帮”的成员,有些甚至是笔者非常敬重的朋友。因为交友不慎、“爱得盲目”,他们很久以前就被一些卖假古董的集团盯上了。在经历多轮洗脑式的“专业熏陶”后,他们先是与售假人员结为知己,尔后很自然便成了假货的受害者。笔者认识的一位老先生,学历本不高,平生很爱学习,身边人都叫他老学究。笔者年青时所受的艺术启蒙教育,几乎都得益与他的交往,直到成年后才知道,老先生穷其一生收藏的一屋子“珍宝”,原来多是经不起推敲的赝品。

  这位老先生,不过是当前数以万计的“国宝帮”成员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他们不仅是主流学术圈应该尽力去帮助的受害者,也是当前整个国内艺术品市场得已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回到赝品的问题上,如果其收藏的目的仅仅是自娱自乐,而不涉及任何把它们社会化、商品化的行为,那这种个人的错误是无可厚非且值得同情的。

  对于知识精英阶层来说,更应该谨防的是那些以制假售假为生的假“国宝帮”成员,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加害者。只有首先从法律上把他们涤清,艺术品行业才会恢复正常的发展秩序,社会上也不会再有人同流合污,而“国宝帮”则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冯善书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