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

  • 发布时间:2014-11-08 07:32:1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版稿件由记者邓俐见习记者白雪妍高飞采写

  九龙坡:老工业大区成新产业基地

  “我们现在正申请保税仓库备案,申请下来后,就可以将欧洲的农产品通过‘渝新欧’运到九龙坡,这相当于把欧洲的冷冻仓库建在了九龙坡,到时候人们将很方便吃到欧洲的农产品。”重庆明品福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建德告诉记者,陈建德所说的正是位于九龙坡区的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九龙坡区是重庆主城核心区的老区,按照重庆市新的城市功能分区,九龙坡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九龙园区、西彭园区两大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物流基地”改写农产品供应模式

  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是目前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集海产品、肉类食品、农副产品冷藏加工、物流配送、贸易流通、第三方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大型交易基地。项目的建设可直接提供1万个就业机会,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

  “过去,重庆的冷库规模小,功能也不配套,设备老化,甚至还有上世纪50年代的,严重落后市场所需。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局面。”陈建德说。生鲜食品容易腐烂,需要在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低温保鲜,这使得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冷链物流对食品保鲜更显得异常重要。据了解,如果把温度控制在零下18~23摄氏度,海鲜类可以保存半年,肉类可以保存到一年,现在国内许多冷库往往在零下10摄氏度保存,达不到相应要求,而冷链物流中心完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并且该中心还引进了专门的检验机构入驻交易市场,保障食品安全。

  陈建德说:“不光是保存问题,按照国家人均拥有冷库量,应该是每人9千克,而重庆只有6千克,仅仅是全国的2/3,对于一个有着3000多万人口的直辖市来说,这个拥有量是非常低的。”

  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与其他冻库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冻库,它同时是交易市场、同时是加工车间、同时是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中心的交易市场直接向各大卖场供货,并有专门的物流中心,这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些食材的市场价格也将相应降低,降价幅度预计会在10%左右,以后大家吃火锅便宜了。目前,该中心已经与永辉、沃尔玛等重庆大型卖场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八大板块”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华润万象城在九龙坡开业,这是重庆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商业综合体,商业总体量高达35万平方米,32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中超过1/3是首次进入重庆。除了万象城,万象城所在杨家坪商圈板块新实施了富安天桥改造等商圈形象提升10大项目;彩云湖休闲宜居板块启动了石杨路改扩建、五四大道等70个项目建设;华岩新城板块启动了华岩幸福公园、华岩风景区提档升级;高新区西区板块引进植恩药业等16个项目,建成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6个项目;陶家板块的隆鑫宝马机车园等43个项目建设,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多亿元……

  这是九龙坡区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规划方向后,提出的八大功能板块发展思路,即把东城细分为杨家坪商圈、石桥铺高技术服务、九龙半岛高端商务、彩云湖休闲宜居、华岩新城五个板块,将西城细分为高新区西区、陶家、西彭三个板块。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五大功能分区《意见》后,九龙坡将上述设想变成了具体的发展纲领,将全域划分为八大板块,统筹安排用地、能源、资金、项目,各有侧重地选择产业,分类指导,实行差异化发展。”九龙坡区区长石继东说。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区在八大板块启动501个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并由此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发展指标均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

  “全球每三部手机,就有一部手机使用我公司的产品,刚刚发布的苹果6,里面就是使用的这一型号。”台晶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协理游方铭指着一款产品说。据了解,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并入驻位于九龙坡区的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从事计算机芯片、石英晶体颗粒、石英晶体振荡器及相关电子元器件专用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于2013年在石英元器件的开发生产领域位列全球第三,预计今年实现产值4亿元。

  “通过进一步招商引资,拓展板块发展空间,升级城市功能配套。同时,加快土地开发运作,推进城市项目建设。”西彭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高晓鸣说。

  “以条助块”推动园区发展

  “打破领导分工惯例,由原来的按行业分工调整为以‘板块、行业’相结合的方式协同作战,一个板块明确一名区级领导挂帅,总牵头、总负责相应板块的城市开发和产业发展。同时,一个板块组建一个工作机构,区级领导下沉到板块当‘板主’,靠前指挥、坐镇调度,直接领导板块开发建设。”石继东介绍说,不仅如此,九龙坡还下放权力,探索“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责权利对等”和“简政放权、提高效能”的原则,最大限度向园区和板块下放区级经济管理职权。目前,已向相关功能板块下放和优化行政职权59项,并出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22条新规及配套方案,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三级服务中心建设。

  “按照中央、市里精神,我们大幅压缩前置审批,更多的改为后置备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石继东说,区级部门重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宏观统筹和服务;重点抓住企业投资、生产经营、消费流通等关键环节,把权力直接放给市场和企业,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这样做,避免了与市场经济不符的惯性思维。以前只要说到政府管理,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行政检查,随意性强,针对性差,破坏了市场公平,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板块工作机构建设,只具体负责统筹板块范围内的产业发展、城市开发,以及相应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贴近市场,将提高监管能力和效能,做到放活与监管同步到位。“通过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服务,重点服务好园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提升服务管理水平。”高晓鸣说。

  大渡口:“十里钢城”变“新区品城”

  站在思源公园的眺望台上俯瞰,重庆钢铁工业集团公司的旧厂区临着长江,傍着铁道,却已不复大生产时代的繁荣。61岁的退休老工人李作文和几个旧时的工友登台远眺,感慨万千,“不到二十岁我们就开始在重钢工作,三代人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年……想念老厂啊,就过来看看,也想看看以后这里要变成什么样呢。”

  三年前,重钢完成了环保搬迁,和李作文一样的一批工人并没有跟随工厂迁走,而是选择了提前退休,留在生活多年的大渡口,看昔日的“十里钢城”在五大功能区战略的重塑机遇中转型发展。

  如今,大渡口区“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月月赏花、四季闻香”,服务重钢的基地型“灰城”变身“新兴产业之区、品质生活之城”。短短几年间,大渡口区如何实现了此般蝶变?

  滨江基地“路畅通”

  “北京有个798艺术区,大渡口也要在重钢的旧址上打造重庆的‘798’——重庆工业博物馆。”站在滨江路在建二期工程的路边,大渡口区建委副主任秦伟彬向记者介绍。

  环保搬迁后的重钢片区,是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十大重点片区之一,土地面积约8100亩,长江岸线达7.5公里,既有工业记忆,又是创意水岸,重庆工业博物馆正是后工业时代滨江新城品质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利用区位条件,打造生态优先的宜居之城,产业群集的创意之城,立体多维的畅通之城,滨江片区同时也是大渡口区实现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代表。

  “我区继去年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今年又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城区,可连续10年享受国家在投资、财政、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大渡口区委书记卢建辉介绍。

  作为重庆唯一入选《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区县,大渡口区以打造快捷、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出发点,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民心工程。以滨江片区为例,正在建设中的滨江路南北连通老重钢片区、钓鱼嘴片区和小南海片区,既是进出大渡口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拉动大渡口30多平方公里滨江经济带的轴线和纽带。

  “大渡口除了拥有最长的滨江地带,还有最完整的土地连片开发。未来三年内,21公里的滨江路将全面建成。大滨路与九滨路连通后,大渡口的市民们开车5分钟可到杨家坪城市副中心,20分钟左右可抵达解放碑CBD。也将有更多的外区市民来滨江地带休闲、娱乐、观光,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凝聚规模效益。”秦伟彬说。

  到2016年,老重钢片区和钓鱼嘴半岛“两大片区”路网将累计竣工25公里以上,出让土地4000亩以上,还将构建自行车健身道、绿色步行道、通江亲水道等慢性休闲系统,打造便利畅通的休闲宜居之城。

  内环以北“聚产业”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主要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大渡口更适合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中细化和聚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建设成为新兴产业聚集、产业结构合理、创业环境一流、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兴产业之区’。”大渡口区长卢伟说。

  位于内环以北都市核心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即是大渡口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最佳范例。

  “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将突出创新、研发、孵化、服务等功能,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兼顾发展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着力打造重庆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和区域性创新科技园区。”大渡口区经信委主任吴淑皇介绍,目前产业园已签约入驻企业26家。

  主营软件外包的重庆众和网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新近入驻的企业之一。今年7月,众和网星在产业园以每平方米5元的租金签下了1200平方米的场地,300~400名员工从上海迁来重庆。

  “公司在上海有1000多人,今年我们进行了扩张性尝试,将业务内迁。考察了许多新兴产业园区后,我们在西安、成都、重庆等地中选择了重庆大渡口,是因为这里有政策的支持,有高端产业的需求,有都市核心的区位条件,更有能满足员工生活品质追求的生活配套设施。”众和网星执行董事陈继向记者解释道。

  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正在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并逐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底,落户50~100家企业,实现产值3亿元,初步形成移动互联网产业业态;力争2017年,在大渡口内环以北,建成以鑫鹏大厦、井泉大厦、天安数码和龙文交易市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系列楼宇产业园,形成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聚集互联网企业500家以上,实现产值30亿元,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生态新区“美环境”

  “重钢搬迁后,我们推行每1平方米住宅配备1平方米绿地,每平方公里建2个公园,‘住在公园、推窗即景’给宜居和建设高端住宅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卢建辉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渡口区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和市级卫生城区等。

  优化环境品质,打造生态宜居新区,成为了近年来大渡口发展的重要抓手。与人居环境改善同步进展的,是大渡口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建桥片区,一座“生态建桥”的雕塑书写了大渡口的绿色环保生态发展之路——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遵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绿色GDP,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目标,建设生态建桥,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重庆三峰卡万塔公司正是因为建桥的生态环境落户这里。“作为世界知名的垃圾发电公司,我们对环境的要求相当严苛,建桥给了我们信心。”公司总经理雷钦平说,公司高起点引进了德国马丁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并结合国情不断自主创新,成为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大渡口区主动嵌入全市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以建桥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环保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等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实现“厂在林中,林在厂中”。

  截至目前,建桥园区已拥有4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市级研发中心以及40个企业研发中心。随着这些“创新平台”的不断汇聚,其释放的能量也促使园区向着研发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顶端转身。

  “我们将以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发展时尚消费品、电子产品等。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新老企业并重、中小企业齐抓,支持传统企业改造升级提高竞争力,扶持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基础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大渡口区长卢伟说。

  “四区一基地”构筑巴南特色

  “三千年巴县、八百年重庆”,说的是巴南与重庆过去乃至未来的紧密联系。“山水城市风貌展示区、中央文化休闲活动区、生态健康体验区、商贸物流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四区一基地”定位,让巴南区拓展都市功能,成为重庆主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十大工程”看都市农业的“巴南印象”

  今年4月,巴渝特早茶树被认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成为巴南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大棚种植乌皮樱桃、鱼菜共生技术在全国推广;姜家黑猪、巴南银针等名牌农产品走俏市场。

  “近年来,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工程、花卉苗木产业工程等‘十大工程’助推巴南农业长足发展,农产品从种植到流通,已经形成特色农业的全产业链。”区农委主任何先平说。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都市效益农业改变着主城市民休闲度假的“巴南印象”。

  “我家就住在巴南,但这是第一次上云篆山,真是个好地方。”一位在云篆山游玩的游客告诉记者。区农委介绍,云篆山休闲农业园区整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环云篆山休闲乐园建设有序推进。其中,乌皮樱桃、果桑、草莓、枇杷、巴南香桃已具相当规模,互鹏农业300亩猕猴桃园、葡萄园,荷韵生态园青少年农业体验基地今年已接待学生逾2万人次。

  “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3个特色产业,发展粮油、蔬菜、茶叶、畜牧业、生态渔业等5个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进程,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发展。”何先平介绍。目前,“三线二片”农业产业带,即南—南线(南泉—南彭)万亩蔬菜基地和万亩花木走廊、惠—东线(惠民—东温泉)生态休闲渔业带、木—高线(麻柳嘴—接龙高洞)生态农业长廊、环云篆山休闲农业乐园和天坪乡村旅游圣地建设态势良好,特色凸显。

  “着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积极发挥农民股份合作制,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从制度上维护农民权益,推动增收致富,这是我们工作的要旨。”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强调。

  “一基地”看招商引资的“巴南理念”

  “现在整个车间有210台机器,年产汽车近30万台,主线自动化率已经达到100%。”长安铃木工程建设部经理官进介绍说。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巴南区要在2020年建成2000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汽摩制造、装备制造、数码电子、医药及精细化工、轻工服装和云计算“5+1”产业。

  “招商工作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是企业要想来巴南,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区经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巴南经济园区的招商重点在于ICT、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项目产出强度不低于1000万元/亩、单位土地税收产出不低于20万元/亩·年,标准厂房项目产出强度不低于1.5万元/平方米,税收强度不低于300元/平方米·年。

  “制定这样的标准,是为了集约使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不仅如此,招商要瞄准‘整机+配套’、以及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引进龙头企业及中下游关联企业,实现招商引资成效最大化。”曾任重庆市外经委主任近十年的李建春说。

  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重庆鱼洞千亿汽车城”、重庆数码电子产业园、重庆轻工产业基地、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园、重庆化学药产业园等市级产业平台在巴南诞生。以天明、界石、麻柳嘴及木洞组团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基地,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五大业态”看物流仓储的“巴南空间”

  “市、区两级政府对京东物流基地建设高度重视,政策配套也十分到位,再加上重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巴南区政府还在子女入学等方面倾力解决,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京东重庆运营管理部杨经理介绍说。今年5月,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的京东电商产业园中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正式投用,预计今年将实现网上交易40亿元。按照巴南区“一城一极一区”发展战略目标和“四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建设物流集聚区成为拓展都市功能的首要任务。

  今年3月28日,一期占地5250亩的华南城动工建设,投资超过200亿元;此外,亚洲最大的物流企业普洛斯、代表中国第四方物流企业浙江传化、烟叶打叶复烤等20余个重大项目签约入驻,形成了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增值加工五大业态齐全的商贸物流格局,总投资达580亿元,建成后可形成3000亿元产值,年上缴税收60亿元,提供就业20万人以上。“目前,巴南区物流正围绕全区‘四区一基地’的主体功能定位要求,通过创新性工作、加快产业聚集,打造真正有影响力的物流仓储区。”巴南物流基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剑峰说。

  据了解,巴南发展物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面积广阔,在主城9区中发展空间最大,周边与南岸、涪陵、江津、南川等10个区接壤;而且交通便利,坐拥渝黔、渝湘两大出海通道,再加上沿江高速牵连重庆万亿江南工业走廓,内环快速路、绕城高速在境内交汇,占据60余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特别是200万吨级的佛尔岩综合滚装码头已建成使用,现在的巴南已经成为“重庆—东盟南向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桥头堡。

  功能区建设带给黔江“绿富美”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园中,园在山中”,美丽的阿蓬江绕城流过,城市峡谷穿城而出,城市景观错落有致,多民族和谐聚居,这里就是重庆黔江。

  在重庆市划分的五大功能区中,黔江被纳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黔江在点上瞄准生态旅游、特色效益农业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发力,走上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之路。

  “绿”城区,打造“东方卢森堡”

  黔江城市大峡谷位于黔江主城、新城舟白和正阳三大城市组团的核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横跨7个地质年代,长10公里,垂直落差500米,融山、洞、峡、瀑布、佛教文化、土家风情于一体,自然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城在峡谷上,峡谷城中央”的“峡谷峡江之城”城市景观独一无二。

  根据这一地质原貌,黔江确立了建设“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的“东方卢森堡”城市形象目标,投资5亿元修建黔江城市大峡谷,并把它作为全国首座天然城市公园来打造。

  与“城市大峡谷”交相辉映的是具有“城市客厅”之称的三岔河景观,由西沙桥、新华桥、闸桥围合而成的三岔河核心区域,总用地面积逾1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2013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

  自2011年以来,全区已投入资金18亿元,用于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既保护生态,又发展经济。

  “随着功能区的划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黔江旅游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预计到201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陈飞言道。

  “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自园区打造建成以来,每到春夏,到小南海旅游的客人都要顺便来园区参观,我们这里的脆红李及其它农产品不运上街,在路边就卖完了。我把原来用种庄稼的5亩土地流转给园区,留下5亩脆红李自己管理,去年卖了4万余元。”家住园区内的李世成,提到园区给他带来的好处,乐个不停。李世成说的园区就是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位于中塘乡兴泉社区、中塘社区是黔江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一区两片”之一,总规划面积7.03平方公里,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1030户。

  “园区产品以优质猕猴桃为主,也种杨梅、脆红李等一些高端特色水果,目标是打造成为1万亩的高端特色水果基地。现已完成投资1.7亿元,公司投资了1.2亿元,政府配套设施投资5000万元。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7000余亩现代农业园区成雏形,栽种猕猴桃8700亩,杨梅、枇杷、脆红李2000亩,猕猴桃产业园2015年将全面投产。”园区总经理陈大明如数家珍。

  该园区是一项产业扶贫工程,招商引进湖北三磊田甜农业集团投资兴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民就近务工。园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我家里有3口人、10亩土地,以每亩600元一年流转给园区,我和老伴长年在园区内务工,月收入近2000元。加上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在6万多元。”兴泉村一组的庞友成说。据统计,2013年,园区内农户户均租地收入4000元,就近务工达1万元以上,加上特色水果、蔬菜和其它农副产品,户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

  “美”生活,实施兜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政府帮我搬下高山,过上了这样好的日子,还帮我盖上了房子,找了活儿干。”黔江区白合居委会的残疾人黄明练高兴地说。黄明练原来住在山上,后来房子塌了,区里启动高山扶贫搬迁后,区委书记杨宏伟和他结成了扶贫对子。按照国家补助高山扶贫搬迁政策,再加上杨宏伟书记的帮助,黄明练住进了新房,在附近的蚕桑园里找了份工作。像黄明练这样的搬迁户,区里还有很多,这主要是因为黔江实施的兜底扶贫搬迁政策起了效果。

  “黔江区四大家领导班子中的29名区级领导,分别负责1户高山贫困农民,98个包括中央和市在黔单位、黔江区级部门,都分别负责1~2户贫困户。各部门从资金等多方面实行兜底,以保证每一户应该搬下山的贫困户,一户不留地搬下山,确保在近3年内搬迁下山。”区委书记杨宏伟说。为了保证兜底搬迁效果,黔江实行了“瞄准一户搬迁一户,搬迁一户脱贫一户,脱贫一户销号一户”的政策。仅去年,全区就已让150户自己无力建房搬迁的户搬下了山。今年,又启动了150户的兜底搬迁。不仅如此,区级领导、区级部门还实施了分片包干联系制度;通过目标任务倒逼,月、季考核,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要让兜底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黔江区扶贫办负责人说。按照这个要求,黔江区从搬迁选点,产业发展,后续扶持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统筹考虑。如在搬迁的选址上,基本上都是把这些户的搬迁点选在了农民新村或特色院落中,并安排工作在本村蚕桑、蛋鸡养殖、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上,解决了本村贫困人口劳动力就近务工、家庭增收的有效衔接,并且为搬迁村民提供公路、学校、医疗和文化活动场所。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