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纺织企业忙着“暗度陈仓”
- 发布时间:2014-11-06 09:31:2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民营经济更具活力。"制造业工资年均增长为14%,私营企业却超过了17%,越来越多的熟练工和优势资产正在向民营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集聚。"
纺织工业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传统产业的范畴,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性突破,除了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之外,时尚创意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着产业的内涵与附加值。纺织业将是中国具有长期竞争力的行业。
“作为纺织大国,纺织已经先于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规模扩张放缓的同时,结构调整加快。2013年我国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总体减缓,但其中针织行业发展势头加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如是说。10月中旬,本报记者跟随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主办,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承办的“走基层,看纺织”中国针织万里行活动第一站江苏省沭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产业调研与走访。
现状:
企业集群带动产业链集聚
纺织产业是民营企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在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当下关键期,企业也由单打独斗成熟过渡到了集群化发展趋势,很多企业急需找到合适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但是,拿地难、招工难等问题是困扰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难点所在。
“我们原本在义乌发展,10年前的时候,义乌变得寸土寸金,根本无地可拿。”江苏邦源纺织桑总对记者说。于是,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沭阳便在2005年将邦源引进了自己的园区。
桑总表示,最初也是有所顾虑,但最后在沭阳开发区有名的“帮办”服务“包办”下,在政策投资方面,获得了实在的回馈。比如落户开发区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亿-3亿元的内资项目,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三奖三减半”的政策。
“我们对不同行业企业,有着不同的奖励。比如年产4万吨以上的氨纶项目,如果选择了税收奖励,当年新增税收在500万元以上的,新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仍然奖励返还给企业。”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魏伟对记者介绍说,“企业在沭阳可以享受东部的位置,西部的政策。”
纤维材料是纺织、针织工业的上游产品,在沭阳的纺织产业链条上,包覆纱是纺织新材料产业兴起的源头,是一种用在丝袜等针织产品上的纱线。在邦源纺织之后,大批包覆纱企业渐渐聚拢沭阳。仅纺织纤维及其配套生产企业便来了110家、包覆纱设备4000多台,年产量达8万吨,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每年都有60万锭纱锭、8亿多双针织丝袜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
随着包覆纱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链的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一大批包覆纱的上下游配套的民营企业也跟随而至:江苏宋和宋纺织科技、中国宝娜斯集团、月源纤维、伟丰织造等30多家亿元以上企业纷纷落户,基础产业和基础原材料企业的集聚,又进一步整合完成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集聚,最终形成全产业链效益。
特点:
产业转移首次呈现向东新趋势
基础产业带动全产业链条发展,企业渴求优质产业转移承接地。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上,专家发布全球纺织产业分工布局体系新特征:发达国家对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再造力度加强,新兴经济体加速承接纺织制造领域产业转移,区域性自由贸易关系影响纺织产业投资流向等。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向记者介绍说,中国针织工业出口已在去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占了整个行业的37.5%。“产业转移一般都是从发达国家转到欠发达国家,东部转移到西部,但今年投资出现了东部快于中部快于西部的现象,这是以前真的没有过的一种新趋势。”
随着综合成本快速上升,外部形势多变,整个纺织行业也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被淘汰”的两极分化特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杨世滨认为民营经济更具活力。“制造业工资年均增长为14%,私营企业却超过了17%,越来越多的熟练工和优势资产正在向民营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集聚。”
未来:
人工成高质效竞争最大优势
“我们3月份去美国考察产业投资环境时发现,美国的土地在人民币7000-2.5万元每亩不等,电费五六美分,工厂工人工资执行国家规定,人工为人民币20万元左右,融资成本大概是总成本的2-3。”杨世滨对记者说,“企业最贵的是开支是人工没有错,大概是我们中国企业的4-6倍,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美国的企业里,工人工资的总支出比重,占到整个销售额的比重比我们低的多,大概只有5%-7%。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企业可以给出工人更高工资,但工资占比在销售额总比中下降,企业就有了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即高质效。”
目前随着制造业全球产业调整步伐加快,虽然纺织产业利润总额在增长,但结构调整却明显放缓,企业发展已经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杨世滨说,产业竞争也从“比跳远”变成“比跳高”,在新时期的竞赛中,跳不过去就会被淘汰,产业集聚呈现新的竞争力。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能在新集聚中发挥出特色优势。
“高效率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今年前6个月数据显示,东部增长快于西部,为什么?就是高质效。现在的纺织产业投入,一般以机械装备和工艺相结合,也就是资本技术密集型投向了东部。”杨世滨说,“产业转移一般有两种趋势,一种从南向北,一种是省内转移。比如广东叫‘腾笼换鸟’,浙江有‘山海合作’,江苏是‘跨江发展’。新集聚的特点不再是单纯以工人工资低为标志,而是以产业链合作,协同创新,追求更高质效为目标。协调机制对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产业转移不是目的,通过何种方式达到这种新集聚目的,这才是促进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量。”
杨世滨认为,在未来新集聚趋势中,纺织的“产业用”功能进一步扩大。比如风力发电叶片主机板就是针织,大飞机波音787和380除了壳体外,70%部分也都是针织工艺,“‘上天入地’中,针织改变中国。未来新集聚趋势中,尤其要重视省内的跨区域转移,使产业新集聚有更强的孵化效率。”比如此次“针织万里行”的首站沭阳,虽然定位为“产业链协同发展”,但其中一家企业年生产8000吨包覆丝,却有7000吨是销到义乌,对于新集聚来说,当地的孵化和对接还有很大空间,但还需要政府、园区和企业共同进一步深挖当地的产业制造优势。
(图)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