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现代农业领跑荆州“壮腰工程”

  • 发布时间:2014-11-06 05:31:5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永生何红卫王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鏖战的隆隆鼓声犹在耳畔,时代变革的嘹亮号角业已吹响。为加快荆州振兴,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壮腰工程”。

  “如果将湖北长江经济带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带,武汉和宜昌分别是‘铜头’和‘铁尾’,荆州要更好发挥‘腰身’的作用,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打造名副其实的‘钢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

  “湖广熟,天下足”,荆楚的“稻香麦浪”举足轻重。在“壮腰工程”这场大戏中,农业扮演什么角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在何方?

  “补齐现代农业短板,为‘壮腰工程’夯实基础。”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回答道,“要用工业化信息化的理念强农业,用新型城镇化的办法美农村,用市场化手段富农民,以全产业链思路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理念之变

  ——荆州的最大优势在农业,工业兴市最大的优势在农产品加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千里沃野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先进的农具制造技术和最精湛的丝绸编织工艺,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荆州市监利县,因东吴派官设治“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9月底,监利县新沟镇横台村的晚稻还在抽穗,小龙虾已经“上网”。“1亩田,一季中稻收入1000元,‘稻虾共生’不耽误种稻,每亩还能收150~200斤虾,收入翻两番。”福娃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谢松柏说。

  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稻鱼共生”,是利用水稻与鱼虾互补关系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汉代以来在南方地区广为应用。如今,在福娃集团的“稻虾共生”有机稻种植基地里,每隔500米左右装有一个物联网摄像头,让这片古老的土地跨入了互联网时代。

  今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娃集团在横台村流转耕地3400亩,采用“稻虾共生”模式种植有机稻,与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合作建成湖北首个农业物联网系统,为水稻生产各环节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

  “稻虾共生”有机稻基地,正是荆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样是“稻虾共生”,当传统模式“嫁接”上现代科技,种稻、养虾就从祖祖辈辈的经验变成了环环相扣的科学;同样是“鱼米之乡”,当分散农民成立了合作组织,当传统手工艺实现了产业化运营,荆州的农业开始从原料生产基地向精深加工基地、品牌培育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转型。

  在转型中,荆州不仅坐稳了两个“全国第一”,而且蜕变出两个“湖北第一”:

  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2013年,油菜籽产量达到1220万担,连续18年稳居全国市州第一;

  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2013年,淡水产品产量达到122万吨,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被授予“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

  农业品牌“湖北第一”——全市拥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16个地理标志产品,有效使用的“三品标志”达到473个;

  新型主体“湖北第一”——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合作联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均是全省第一,湖北规模最大的合作联社在荆州,第一家家庭农场诞生在荆州。

  分析研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荆州市市长李建明认为:“荆州的最大优势在农业,工业兴市最大的优势在于农产品加工。

  荆州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来。”

  “再不做品牌就来不及了。”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守卫以小龙虾为例介绍说,2013年,荆州小龙虾产量15.3万吨,占湖北的44%、全国的30.6%,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小龙虾第一市”,但湖北第一个小龙虾地理标志却被“潜江龙虾”捷足先登。

  怎样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2014年荆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了怎么办’的问题。”

  荆州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粮食总产77.2亿斤,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公安县军堤村曾做过一个统计,全村劳力1086人,一半外出务工;留守劳力中,60岁以上的占80%,40岁以下的仅5人。

  针对“有人无田种,有田无力种”的矛盾,军堤村成立湖北首家“土地银行”——军堤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户自愿将承包地“存入”合作社,合作社将耕地租给龙头企业种粮种菜,每年每亩支付“利息”740斤稻谷。“土地银行”成立1年,流转耕地1400亩,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3。

  正在推进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不断加速的耕地流转系上“安全带”。荆州市委常委万卫东说:“无论是确权确地,还是确权确股,都应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对于不愿流转耕地的农民,监利县尚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工厂化育秧、农机、统防统治等10个合作社,提供从种到收“六统一”服务,短短两年间服务面积超过1万亩。公司负责人欧阳斌这样解释尚禾的发展速度:“自己种一季中稻,成本800多元;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每亩服务费只交590元,农户坐着就讨了200多元的好。”

  农民增收,既要种得出,更要卖得好。在公安县二广高速与江南高速东岳庙出口处,湖北鄂南春米业责任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规模初具。投产后,物流中心每天能“吃掉”300万吨稻谷,公安县和松滋市5万亩水稻实现“就地转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监利县委书记董新发说,作为全国2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监利县积极推动镇区、园区、社区“三区共建”,形成产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及基层党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路径之变

  ——引导农业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单打独斗的“企业效益”向集群发力的“产业效应”嬗变

  9月下旬,正值中稻收获,荆州市荆州区家庭农场主李开宝没有像往年一样在田里忙秋,而是一头扑在烘干塔建设上。“中稻收获时阴雨天多,湿度大,晾晒谷子至少要3个晴天,场地也不好找。”李开宝说,今年投资170万元建了6个烘干塔,每天能烘干100万吨稻谷,不仅能解决自家4000多亩水稻的晾晒难题,还能帮助四乡八邻。作为荆州市第一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李开宝琢磨着再建个大米加工厂,让自家大米带着品牌进市场。

  荆州市常年粮食总产约占湖北的16%,淡水产品产量是湖北的1/4,是湖北乃至全国的“米袋子”和“鱼篓子”,发展农产品加工资源优势明显。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千亿产业两年倍增”计划,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19.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荆州首个千亿级产业。

  “2013年,全市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由2011年的1.1∶1提升到1.8∶1,但和全省平均水平2.1∶1比仍有差距。”荆州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局局长黄君说,如果这一比值达到武汉市的3.65∶1,则农产品加工产值将再翻一番。

  为了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荆州市大力引导企业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全产业链发展,对农业、农民意味着什么?湖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种鸡西南事业部总经理孙成浩算了一笔账:蛋鸡生长期约500天,产蛋16~17公斤,优良种苗和技术指导可使产蛋量增加2公斤,每公斤10元,1只鸡可增收20元;购买鸡苗每只低于市场价0.2元,回收鸡蛋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加上淘汰蛋鸡回收,流动蛋鸡超市可使每只蛋鸡增值25元。

  流动蛋鸡超市,是峪口禽业利用雏鸡1∶80倍的产业带动效应,为养殖户建立的一个全程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峪口禽业与鸡蛋出口企业、淘汰鸡收购企业及银行合作,为农户提供从种苗、饲料、收购到信贷全产业链服务。

  由于破解了“产不出”、“卖不出”和“贷不到”三大难题,流动蛋鸡超市迅速得到农户的认可。今年6至9月,流动蛋鸡超市已为荆州区30万只蛋鸡提供服务。“到2020年,峪口禽业将建成100个流动蛋鸡超市,服务1亿只鸡,成为世界最大的蛋鸡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孙成浩说。

  为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荆州市委、市政府调整成立农业产业化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25个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围绕粮食、油脂、水产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13条全产业链条,推动单打独斗的“企业效益”向集群发力的“产业效应”嬗变。

  在打造全产业链过程中,石首市抓住“一条鱼、一枚蛋、一根笋、一棵树、一只鸡、一粒粮、一朵棉”,重点打造林木、粮食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洪湖市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德炎”模式,提高洪湖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有企业,才有产业链。”湖北小胡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秀蓉说。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胡鸭”年加工麻鸭500万只,营销网络遍布湖北并进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原料选的是江汉平原湖区原生态养殖的土麻鸭,饲养周期长达500天,市场扩大后,基地就跟不上了。目前,公司正在整合资源,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延伸产业链。

  为推动百亿斤粮食大市创建,监利县建成水稻集中育秧基地28个,可为50万亩早稻提供优质秧苗。“育秧工厂建起来了,每年育秧只用3个月,剩下的9个月干什么?”监利县委常委胥金普说,“引进湖北巨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发展蔬菜种植,就能把全县几千亩育秧大棚利用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蔬菜生产联合体。”

  围绕龙头企业,荆州市充分发挥园区在空间聚集、产业关联、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9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和湖北大明水产精深加工园,其中,监利县农产品加工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

  走进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的大明水产精深加工园,第一站就是“渔家故事”展示厅。从精品鱼苗到休闲小吃“棒棒鱼”,展示厅里浓缩了他们如何从一家水产研究所发展成为集苗种、养殖、加工、技术服务及生物制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最近,大明水产再次“跨界”,启动了中国首家淡水鱼菜式连锁餐厅——好奇渔馆,让10万亩健康养殖基地的活鱼直接“游上”餐桌。

  如今,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2012年,襄大集团在全国首批生猪调出大县松滋市建设襄大农牧(松滋)食品工业园,打造从种猪繁育到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的肉食品产业链。“自有养殖场年产生猪80万头,只够屠宰厂‘吃半饱’,其余都是订单收购。”工业园经理刘洋波介绍,从建设示范养殖小区到种苗、饲料、防疫、技术、销售,订单农户可享受全程服务。

  主体之变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依靠市场主体来推动服务下沉,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服务“三农”

  不是种子经销商,却为农民带去最新的品种;不是农技推广员,却为农民解答一个个棘手难题;不是“粮贩子”,却为农民带去最盼望的订单……今年,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服务部3台车、12人服务团队成为江汉平原种粮大户家的“常客”。

  “工商资本的进入,加速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进程,也推动种企的经营理念从‘卖种子’变成‘卖服务’。”荆楚种业总经理鄢又国坦言,“以前千家万户,企业服务到户做不到;现在服务好大户,周围农民全被带动起来了。”

  在鄢又国看来,为大户服务,是未来3~5年种业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将带来三大转变:产品的优质化、技术指导的常态化和产销服务的一体化。为省去种粮大户选择农药、化肥的麻烦,荆楚种业发挥品牌优势,优选江汉平原10家农资企业筹建“农资一站全”。

  “行业越发展,企业服务越到位,反过来,客户的要求也更高。”黄君认为,“对于政府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必须依靠市场主体推动服务下沉。”因此,他将自己的工作重点之一定位在“培育市场主体”上。

  位于荆州西郊的华中农高区,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9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然而来到华中农高区开发管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售楼处”3个字。

  看到记者满脸疑惑,管委会招商部副部长付云峰笑着说,华中农高区既是“农”字号的高新区、开发区,也是一个能容纳10万人的城乡一体化新区,因此在建设中,荆州市政府和湖北省联投集团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合作,政府供地,联投注资;在运行上“政企融合”,管理机构为华中农高区管委会,运作平台为湖北省华中农业高新投资有限公司,双方合署办公,工作融合,人员融合。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一字之差,却“打开大门”吸引来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农业,服务农民。

  “你好,格力电器帮工团还招人吗?”接线生输入来电号码,发现小卢是第二次来电报名“帮工团”了。以前登记过的姓名、地址、学历、就业意向等信息与他核对后,接线生告诉小卢别着急:“帮工团分批出发,出发前工作人员会与你联系。”

  记者看到的这一幕,每天都在垄上呼叫中心上演5000多次。从种养技术、销售信息、法律咨询到求职交友,12316垄上呼叫中心60个坐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湖北农民提供“一对一”服务。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热线,但荆州12316却借助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这一全媒体平台,集合电视、网络、手机报、客户端等传播载体,交织成覆盖湖北全省的信息服务网,充分满足农民对技术、农情等信息需求;同时,将信息需求比较强烈的农民吸收为会员,开展“点对点”的深度信息服务。“传媒+农业”的跨界设计,“漫灌”与“滴灌”的精准服务,使垄上行新农会成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年吸收会员近200万人。

  和垄上传媒专注服务农民不同,江汉商报的读者以市民为主,他们是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瞄准读者的安全需求,利用自身的发行渠道,江汉商报在鄂西建立10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种植源头全程监控、产品产地准出检测、全程冷链配送、封闭式供货系统,为报纸读者直供菜品。

  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市民,农业服务主体日益多元,但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与单一落后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矛盾,荆州市以破解抵押、担保缺失为重点,不断开发新的支农信贷产品;以利益链接为纽带,不断丰富新的支农信用模式;以务实高效为目标,不断完善新的支农服务方式。

  今年,荆州市农业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联合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帮助组建联保小组、开辟绿色通道、设计“一对一”融资方案等措施,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贷款能力。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猪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加之猪舍等不能用来抵押,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2013年下半年,松滋市汇龙生猪集团专业合作社骨干社员因为建设标准高、投入大、扩群快,资金出现不足。“每天仅饲料就要7000公斤,资金一旦断链,损失难以计算。”合作社副理事长胡建军说,合作社出面担保,银行及时发放贷款12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目前,汇龙合作社已根据不同银行的产品特点设计了政银合作、银行授信和担保平台三种合作模式。

  就在烘干塔建设最紧要的时候,李开宝从荆州市农商银行贷的20万元到账了。“用农机具做抵押,从办理到拿到钱只用了半个多月。”作为农商银行支持家庭农场示范点,李开宝觉得支持很给力。

  当越来越多的资源汇集到农业,荆州现代农业突飞猛进,农民收入增长加速。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9元,同比增长13.8%。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