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瞄准绿色工业 构筑科研新高地

  • 发布时间:2014-11-05 01:30: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曙甲陈 凌李学锋戴毅斌

  9月底,由湖北工业大学BIM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基于BIM的预制梁厂管理系统,首次成功运用于武汉市重点工程——武汉四环线的重要节点工程。该系统实现了工程进度动态规划、可视化、预警、物流跟踪等功能,可以大幅提升预制梁的生产效率,整体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此系统在同类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IM实施标准》副主编、该中心负责人邹贻权副教授介绍,国际上,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BIM技术作为绿色建筑技术重要内容,正在引发建筑行业史无前例的变革,目前正快速应用于超高层、机场、地铁、大型场馆建筑,我们瞄准这一行业发展趋势,2011年成立BIM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正积极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中心参与的深圳地铁BIM应用与研究项目,是中国建筑基础设施的BIM示范项目。该项目利用BIM技术打造了一个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一体化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为后期运营维护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密围绕生产需要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瞄准绿色工业发展,该校确立“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提质”为内涵的绿色工业学科特色,大力开展科研,推动行业新发展,并成为该校近年来的科研着重点。该校现有2个多亿的科研仪器设备,在生物制造、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等领域拥有几百项专利和成果。校长刘德富提出,与学校合作的单位只要有需要,学校愿意低价甚至无偿与社会资源共享。

  该校与省内100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了200多项企业技改和产品开发项目。仅2013、2014年,就举办10余次大型科技成果推广活动,20多项重要成果得到了较好转化,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该校陈雄教授团队与安琪酵母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耐性酵母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攻克了菌种选育、发酵工艺、干燥装备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建立了高耐性酵母的全套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耐性酵母系列产品的高效、绿色、规模化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达46%、国外8%。近3年,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13亿元,出口创汇4亿元,产品销往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校赵大兴教授团队与武汉市人天包装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高效安全工业炸药全自动包装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克服人工检测效率低、漏检率高、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等缺点,有力提升了我国包装工业自动化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山东银光科技公司、浙江震凯化工公司等众多企业,每条生产线相比同类生产线提高效率38.9%,每年提供总产能480万吨,增产134.43万吨,增加产值87.38亿元,经济效益巨大。2014年,该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成果转化双赢

  围绕工业产品与创意设计、区域产业生态发展、产品质量工程等多个方向,学校与众多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搭建深入合作平台,促进双方技术与人才长期、稳定的流动交流,资源共享。广济药业、枝江酒业、宜昌长机科技等等,三十多家企业在校设立了研发平台和研究基金,双方互派研发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

  该校陈水胜教授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研究,其团队分别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铁科工集团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 “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先后主持完成了一批由科研院所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22项,项目“高效宽域波前时间冲击电压发生器的研制及工程应用”获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项目“重型高速数控落地铣镗床”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性能指标比国内同类机床高出30%—50%,已为武汉国威集团新增产值6000万元。陈水胜教授现任武汉国威重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专家。

  在“2013中国国际瓦楞展”上,一项由该校联手湖北京山轻工机械公司合作开发的“蓝海之星”高速固定式瓦楞纸板印刷机项目获国内外专家、生产厂商高度认可,跻身全球瓦楞设备设计开发前列。项目负责人苏晨教授介绍,该校工业设计系科研团队从2010年起,为湖北京山轻工量身设计、定向开发国际战略产品,在关键技术上带领了整个行业发展。目前,该校与该企业已经形成研究、设计开发、生产一体化,明显体现出综合优势,保持企业创新活力。

  在湖北省“科技十条”和武汉市“黄金十条”政策的推动下,学校积极鼓励老师入股或创办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行业发展。该校吕辉教授及其光伏新能源团队入股武汉凹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聚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技术研发,其成果可以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能源回收周期从目前的6年缩短到6个月,并显著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产品质量工程技术是该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该校湖北省现代制造重点实验室“产品在线检测技术”研发团队在自动化检测仪器方面积累了大量研发成果,被企业广泛应用。今年,该团队引进专业化市场人员和高级制造人员,合资成立湖工大友梦智能仪器公司进行市场运作,以期提供更主动的市场推广、生产和售后服务。

   发挥海归人才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该校“产—学—研—用”的科研模式和成果转化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而吸引了具有跨国背景的顶尖人才加盟该校,使得该校的科研领域跨入了更高台阶。

  2013年,由博士胡康洪领衔组建的湖北工业大学中德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已逐步形成一支由正、副教授、青年博士讲师等组成的学术团队。他留德13年,并任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教授。在德国时,他与人联合研究,首创基于人工脉管的灌流式三维细胞培养仪。该仪器是世界上唯一能使干细胞体外分化成肾组织的设备,获得欧美多项创新奖,已在以欧美为主的全球20多个国家数百家医院、生物实验室开展运用,取得了较大国际影响。

  来校后,他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究出了第二代基于人工脉管的灌流式三维细胞培养仪。安徽省相关部门将该技术列为重点支持与扶助的高新技术,投入2000余万,支持产品开发。新一代三维细胞培养仪首次实现整机一体化和操作自动化,性价比高,应用前景更广。目前,样机已经生产成功,并已进入医疗器械的前期流程。

  该校刘顿博士长期从事超快激光加工领域研究,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参加欧盟和英国国家项目各2项,校企合作项目8项,拥有发明专利5项。

  2010年底,刘顿回国加盟湖北工业大学,并创立武汉金顿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新一代印刷制版技术——超快激光绿色印刷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2011年,中英双方高校、企业共同投入近千万元,成立中英联合超快激光技术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里,这个中心科研团队获得8项国家、省、市、区项目支持,申请专利两项,解决了武汉市相关企业的多项技术难题。

  2013年5月,该校成立了“湖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校还专门出台规定:学校支持对知识产权进行直接转让、作价入股等,收益的70%由个人和科研团队进行分配;凡是学校师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学校保证产品在市场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