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风景如画看村寨

  • 发布时间:2014-11-04 08:30:11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地处黔北、素有“高原明珠”之美誉的贵州省湄潭县,是“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该县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通过资金整合和农民投工投劳,走出了一条小康寨建设之路。

  村寨风貌旧变新

  湄潭县县长李勰对记者介绍说,几年来,在中央及省财政的支持下,湄潭县顺应群众需求,以产业发展基础好、自然山水条件佳、群众积极性高作为美丽乡村小康寨选点示范条件。县财政加大创建专项资金投入,对每个示范点,市级投入不低于100万元,县级预算每个点不低于200万元。同时,以乡镇作为项目资金整合的节点,全面推进小康寨示范点建设。

  在房屋改造方面,湄潭县实行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是补助资金到户。建设一幢具有黔北民居风格的房屋,经验收合格后,财政对建房农户补助现金7000元。二是按每户配套3000元的额度,由所在镇(乡)统筹用于小康寨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县直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完善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和村庄整治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全县打造和整治了161个新农村示范点,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40000户,50%的农民住上了新居,惠及15万余农民。

  如今,在湄潭县美丽乡村小康寨示范点,到处是“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红柱子、白灰墙”的黔北民居,过去各家厕所直接排放的污水也变成了清水。以兴隆镇兴隆村新寨自然村为例,2012年以来,县财政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其他惠农资金,按照每户1万元的奖补标准,帮助该村50户居民家庭进行改厕工作。村寨的厕所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灌溉农田,也能排入河道循环利用。像新寨自然村这样的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县已建设了2000个。

  农民增收 路在脚下

  随着村寨基础设施改善,湄潭县各示范点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

  在田家沟村,45岁的村民谢明霞和他的丈夫胡兴红开办的“农家乐”生意兴隆,去年接待了600多位客人,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

  与谢明霞邻居的谭世才更是“大名鼎鼎”。几年前,在广东珠海打工的他回到家乡,率先开办了“农家乐”。先后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为家乡发展提升了“人气”。谭世才表示,他们准备组建农家乐协会,发展旅游观光和“(车厢)后备箱经济”,让来这里的客人满载而归。

  除了农家乐外,湘潭县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被誉为“西部茶叶第一村”的湄江镇核桃坝村有1万亩连片茶园,2010年,核桃坝村利用1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通过村民投工投劳,在村头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茶青交易市场,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增加30万元的收入。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典范”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告诉记者,湄潭县围绕“富、学、乐、美”,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典范”。

  围绕“富”,打造富裕乡村典范。整合各类资金,做大做强茶、米、酒、烟、果蔬、辣椒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现代农业;依托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围绕“学”,打造文明乡村典范。全县实施技能培训工程,让农民掌握2-3门农业适用技术和1种以上非农技能,累计培训农民20余万人次。同时,整合“万村书库”“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项目,在每个村建一个便民图书室。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多渠道学习。

  围绕“乐”,打造和谐乡村典范。广泛组织开展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文化活动,增进邻里和睦互助;坚持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将运动场地修进村村寨寨,健身器材安到农家小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围绕“美”,打造生态乡村典范。几年来,全县上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搞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切实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配套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8%,居全省之前列。

  2014年8月,贵州省财政将湄潭县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行动计划示范试点县。自此,该县成为贵州省实施小康寨行动计划示范试点“十百千工程”第一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