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始终站在外贸改革最前沿

  • 发布时间:2014-11-02 21:29:56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吴力  责任编辑:罗伯特

  汤庆福生前的熟人并没有认为他已经离开。他敢想敢闯的事迹一直在流传。他努力开拓、为企业和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如帮助外贸企业转型、促进服务业大踏步发展等,都让大家念念不忘。

  “上海人缺什么?有人说缺资金,有人说缺政策,有人说缺时间,有人说缺人才,也有人说缺大思路和大动作。但依笔者之见,上海人最缺的是一种敢闯敢冒的精神。”1992年10月,时任上海外经贸委党委宣传处处长的汤庆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这篇文章。

  2013年6月20日,汤庆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开拓创新了一辈子,被称为外经贸系统的“思想家”。“加入WTO意味着这一套体系要统统翻过来,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俞建明表示,上世纪90年代,外贸发展相对落后,通关程序很繁琐,通关时间通常需要一个星期左右。中国加入WTO后,上海是较为敏感的城市之一,亟须加快改革。

  “汤庆福是鞍前马后地做。”俞建明表示,缩短通关时间需要优化整个通关流程。汤庆福在调查研究之后专门做了一个方案,一趟趟跑海关等部门商量协调,最终形成了一套经验、思路和理念,向全国推广。

  制度的改革释放了上海开放的巨大潜力。比如英特尔公司在调研中了解到虹桥机场4小时就可以实现全部通关后,马上决策投入10亿美元,将生产企业搬至上海。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上海外贸开始大踏步前进。

  立足实际需求,开拓创新贯穿了汤庆福整个职业生涯。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上海外贸呈下滑之势,汤庆福通过调研,开创性地提出了“重点外贸企业工作法”,对排名前100位的出口企业重点跟踪、帮助,有力地稳定了上海出口市场。

  除了应对危机之时有创新办法,勤于调研和思考的汤庆福也关注上海外贸的转型升级,并且开创性地写下了多个“大手笔”。

  上世纪末,上海工业以重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汤庆福积极筹划奔忙,于1999年推出第一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着力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实际上,汤庆福早就着力于深入调查研究服务贸易。1998年7月,汤庆福在时任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晓明的牵头下,完成了《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框架研究》。“首次提出了上海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联动,奠定了我们上海服务贸易关键的发展时期。”据上海市商务委国际服务贸易处处长孙嘉荣介绍,服务贸易牵涉部门多,汤庆福在2004年分管服务贸易工作之后,花大量的时间调研走访,提出建立上海服务贸易体系、建立上海服务贸易年度报告以及成立上海服务贸易联席会议等,奠定了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

  在采购模式上,2002年,汤庆福觉察到全球采购商纷纷找到厂家或者供应商直接洽谈的新动向,大力倡导并策划举办了“跨国逆向采购”模式洽谈会(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中国上海跨国采购大会),邀请国际采购商赴上海直接办展。

  紧贴实际勤思考,汤庆福跳出上海看上海。早在1991年,汤庆福就悉心协调华东9省市,成功筹办了第一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华交会”)。走出海外看中国,2006年,“华交会”海外展首度花开日本大阪。当时,汤庆福曾向媒体记者表示,“华交会”大阪展的举办,说明传统的“中国制造”经过加入世贸组织的5年洗礼,更加成熟自信,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中国各类企业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合的强烈愿望。

  2007年,汤庆福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临退休时,他说,上海外贸的发展要由“快”变“好”,不要只看规模,不然今后会遇到发展瓶颈。

  汤庆福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始至终心系外贸事业,由上海放眼全球,在当下放眼未来,在调查研究中积极主动开拓创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具体工作上,汤庆福也积极参与建章立制,尽心尽力地服务外贸和外贸企业。

  为官数任,汤庆福曾手握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资质从业证书审批、进出口配额分配等多个“实权”,但汤庆福不仅从不以权谋私,而且还建立了一套配额分配管理制度,主动将“实权”关进“笼子”。

  汤庆福退休之后来到了上海进出口商会,他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努力精进。但正如汤庆福的生前熟人所言,汤庆福没有离开,他的事迹仍在广泛流传,他的思想和开创精神仍在开花结果,造福着祖国的外贸事业。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