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北京市家庭养老正规企业仅103户

  • 发布时间:2014-11-01 09:2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泽伟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达277.9万人。昨天,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案》及调研报告,建议对老年人进行功能分级,按照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等不同因素分类列出养老服务清单,以社区养老照料中心为平台,建立虚拟养老院。

  政府资金未来向社区和居家养老倾斜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2013年,全市累计养老服务投入82亿元,而直接用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仅为13.2亿元,占16%。而据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66.3%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或半自理,80%以上老年人有离退休工资或有子女提供费用入住机构,而无依无靠,不得不来的只占9.2%。调研报告建议,政府资金投入应向社区和居家养老倾斜,即按96%人群生活在社区和家庭的基础数据,建立符合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报告中明确提出,完成包括征地、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在内的基础投入,每张床位的投入实际达到55万元。政府无力负担如此大量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未来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

  达标养老机构目前只占两成

  社区养老服务规划和法律法规存在盲点。在目前已经运营的410家养老服务设施中,符合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消防安全等资质条件的只有五分之一,很多工程没有严格遵循相应建设和服务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截至今年5月底,本市经营范围中含有“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等经营项目的企业约5.4万户,但登记养老产业投资(管理)企业只有103户,大量从事运营的是没有进行登记的企业。

  调研报告建议,针对群众反映较突出的社区照料机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瓶颈”问题,通过法律解决。对房产来源、消防验收、医保定点资质等方面的困难,加紧研究对策。建议尽快明确医养结合总体框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鼓励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服务,支持三级医院医生考取全科医生资格,深入社区开展诊疗服务,提高社区综合医疗水平。

  按老人实际需求提供分级分类服务

  社区老年人低龄、高龄、超高龄到底有多少?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各有多少?是否独居家庭?随着城市布局的改变和新建小区增多,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内老年人的状况不清楚,难以向职能部门如实反馈。因底数不清,很多社区服务流于形式,项目利用率不高。

  调研报告建议,社区尽快查清底数,设采集点,以电话、在线、微信等多方式申报,通过评估后列出养老服务清单。此外,还可借鉴香港“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的经验,对本市老年人进行功能分级。基于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家庭构成等因素,按产生的物质、精神、教育等不同需求,分类养老服务清单,将养老服务纳入社会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化定位,以养老照料中心为平台,建立覆盖全人群的虚拟养老院。

  样本

  和平家园养老院 短期床铺周转快

  2011年底,王小龙和几个同学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拥有100张床位的寸草春晖民营养老院正式开业。让这家养老院引起广泛关注的,除了他们针对失能老人进行专业照护外,还有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老人入住养老院除了面临入住难、收费高的问题,老人更愿意在习惯了的家庭环境中生活。老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的话,如果聘请保姆,一方面不专业,另一方面成本很高。王小龙透露,将养老院选址于社区之中,是建院之前将近一年调研的结果。养老院所处的和平家园社区,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社区之一,将近30%的老龄率,所以这个社区养老院还兼顾起对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服务职能。

  王小龙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的养老服务能力可以辐射周边几个社区的5000多名老人,老人既可以到他们这里来享用就餐、照护等服务,他们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到老人家进行陪同就医等上门服务。王小龙说,根据他们日常工作情况,发现老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就餐、就医和家政服务等,就餐是刚需,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做饭成了老大难,养老院为附近老人提供就餐服务,“15块钱就可以来我们这吃一顿,送餐上门也只需要加3块钱,”而老人生活中另一个刚需就医,他们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也只需要几十元。对于有照护需求的老人,养老院和社区居委会有对接,对于辖区内的老人需求有掌握,“来这里进行短期照护的老人可以通过居委会协调,在电子显示屏上显示谁住多久、还有没有空床等,比较方便。”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回应

  养老照料中心将具备社区养老能力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中确实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政协建议案提到的社区养老的需求摸底情况、服务品质、政策支持都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他表示,这几种养老模式各有所长,在共同承担养老重任中均不可或缺。

  2008年底,北京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从人数上看,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占了绝大多数。该负责人表示,社会对机构养老的话题一直较为关注,入住养老院的困难经常被提到,政府部门也在加大投入,加快养老机构的建设,“有人认为这些投入只照顾到了那4%的老人的养老需求,而没有给另外的90%多人提供同等投入。”他认为这是误解,他强调机构养老“不是有钱人才能住,而是面向失能老人这种最需要照护的群体,每个人都可能有失能阶段,照护好这个阶段的人是养老的重中之重”。

  市民政局近年来在重点抓居家养老组织体系建设,今年年初提出建设80座乡镇街道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这些照料中心并不只是照顾入住其中的老人,而是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就餐等养老服务,也就是广义上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据了解,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不足等问题,市人大正在开展《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条例》的立法起草工作,破解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该条例计划于2015年1月提交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