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烛光”也能穿越岩层

  • 发布时间:2014-11-01 01:30:3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刘 莉

  他的生命像是一束微弱的烛光,默默点亮赣南地质调查中的一个个角落。比起熊熊大火的光芒,这束烛光不那么起眼,却也有能穿越岩层的力量。10月30日,中国科协举行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会。300多位听众在一段段真诚的讲述中感受一位基层地质科技工作者朴实无华却震撼心灵的人生。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杨衍忠生前是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他在野外一线从事物化探找矿工作38年。退休后谢绝企业聘请,20年如一日,每年编写30万字文稿,并于弥留之际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

  “我现在身体很不理想,我拟编的江西南部地质矿产9套卡片、登记表已基本完成,本想定稿,估计有困难了。我要将这600万字、几百张图无偿献给大队、献给国家、献给党,估计可提供几百处找矿信息,这次可能是我为地矿事业奉献的最后力量。”

  今年5月15日,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陈武收到杨衍忠的这封信。让他没想到的是,5天后这位瘦得只剩下70多斤的老人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他留给地质调查大队的是七八米长的长条桌上,堆的满满的一摞摞文稿和一卷卷图纸。这是杨衍忠根据自己38年找矿经历在退休后的20年时间里整理大量跨学科资料,绘制出的赣南地质调查的“藏宝图”。

  76年的人生,这位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安贫乐道,在他的找矿工作中体会乐趣和责任。同事唐峻曾多次和杨衍忠一起跋山涉水,他还记得老杨快60岁时和他们一起去野外,在大山里摸爬滚打几天后,杨老的裤脚开始不断地滴出鲜血,他们才知道老人的痔疮又犯了,他让老伴“特制”的“成人尿不湿”已经不起作用了。老杨被送到医院,他轻轻地跟同事们说,“看来真是年龄大了,以后不能再跟你们进山了。”眼里的不舍让唐峻现在想来还觉得心疼。

  徒弟邓茂春至今难忘师傅怎样教给他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刚刚工作时一次进山采样,清晨进山傍晚回驻地,背着几十斤样品的包袱卸下来邓茂春才发现丢了一块。杨衍忠说了一句“带上电筒马上去找”就带着他又一头扎进了深山。找回样品已是半夜时分,师傅对邓茂春说,“年轻时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地质队员通过勘探、测量、计算、好不容易找到的样品一定不能丢掉。”

  今年七月,杨衍忠的老伴收到一封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信,这是一位旅居国外的老地质工作者的来信。在信中他说通过网络看到杨衍忠的事迹十分感动,他也和杨衍忠一样年轻时很少能和家人一起过年,甚至错过孩子的成长,没有听见过孩子响亮地叫声“爸爸”。

  这也是让杨衍忠幼子杨卫民心存内疚的事,对这个小时候很难见面的爸爸,杨卫民曾经很不理解。在他的印象里爸爸有些不通情理。妹妹高考获高分,想报考浙江的两所大学,在野外工作的爸爸特意请假回家,不由分说在志愿表上填上了他心目中的最高学府“长春地质大学”,还撂下狠话,“你要还姓杨就得听我的!”妹妹毕业,爸爸又与学校联系,坚决要求把妹妹分配回赣南地质调查队工作。而杨卫民自己16岁招工进入地质调查队,就被父亲分去干最苦的“挖草滩”。但如今儿子理解了父亲。他觉得自己这位和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就像是一座大山,他值得自己骄傲和自豪。

  听了杨衍忠的事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朱光有研究员很有感触:“我们的科技发展需要诺贝尔奖,也需要数以万计朴实无华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胡志强教授说:“杨衍忠的专注让人感动,对什么是美好生活他有自己的认识。这些基层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和一生坚守是科技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报告会后,中国科协追授杨衍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