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淘绿金 治沙更致富
- 发布时间:2014-10-30 07:32:43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责任编辑:罗伯特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化土地年扩展速度由104.2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82.8平方公里;142万亩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也带来丰富的沙产业产品,每年沙产业总产值近41.7亿元。”近日在鄯善县召开的2014年全疆防沙治沙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一组数据令人欣喜。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防沙治沙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沙害”问题,改善沙区群众生存环境,让“沙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重要途径,防沙治沙取得明显成效。
□沙进人退生活苦不堪言 与沙抗争将荒漠变绿洲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边缘奇台县西北湾牧业村,71岁的沙力克·艾力甫老人半辈子的记忆都与风沙有关。
之前,他的家被沙丘包围,先后经历了3次搬家。如今,沙力克老人最初的房址早已淹没在沙漠中。而和他一样,这里的60户牧民几乎都搬过家。
站在一处被风沙掩埋的残垣断壁前,沙力克老人说:“搬家时,大风卷着沙子根本不敢睁眼,担心羊羔被风卷走,大家只好把自家牲畜绑在固定的架子旁边。”
由于风沙大,自然灾害频繁,当地牧民只好砍伐梭梭生火取暖,羊群找不到草吃,自然也卖不出价钱,这使得牧民们的生活备受影响。村民木哈依说:“风沙越大,供大伙砍伐的梭梭和红柳也越来越少,环境就越恶劣,村民家也越来越贫穷。”
土地沙化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风沙危害每年给农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以上。土地沙化压缩了群众的生存空间,新疆全区89个县市、175个农垦团场中,有81个县市、120多个农垦团场有沙化土地分布。土地沙化影响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新疆全区有1800万人口和1080万少数民族人口直接遭受风沙危害。
从2005年起,奇台县开始运用科学技术防沙治沙,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如今,奇台县已在全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上筑起了一道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公里绿色生态屏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厅长艾则孜·克尤木告诉记者,2014年是新疆防沙治沙发展最引人注目的一年,新疆各地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773.3万亩。
□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产业 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沙包,今年县有关部门就种上了红柳肉苁蓉(大芸)和西瓜。有120亩地是由我家来经营,大芸和西瓜每亩可收入2000多元。”在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村民买买提阿布都拉·买买吾提音兴奋地对记者说。
艾则孜·克尤木表示,改善生态是防沙治沙根本任务,改善民生则是防沙治沙的主要目的。大力发展沙区设施农业、以沙为材料的建材业、以沙区独特景观为依托的沙漠旅游业和服务业,解决就业增收,这都是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
据介绍,新疆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4万平方公里,广大沙区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及独特多样的物种资源。目前,新疆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了饲料、药品、保健品、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沙产业链在不断延长,产值不断增加。
从2009年起,且末县把沙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当地技术人员开始摸索在梭梭根部试种肉苁蓉,如今且末人在治沙林中成功套种大芸、红枣、打瓜等经济作物,试种沙柳、沙棘等10多种沙生植物。民营企业参与治沙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积累了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目前已有7家民营企业正式进驻沙漠,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两亿元,且末在沙漠边缘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试种了红枣、枸杞、甘草、沙棘、沙漠玫瑰等经济林5200亩,人工接种梭梭、大芸总面积达到两万亩,沙产业俨然已成且末新经济之势。
且末县委书记朱新说:“且末河东数万亩沙漠真可谓万亩黄沙万两金,目前,且末已和6家企业签订了沙漠治理合同。并且一些民间资本也争先恐后介入且末治沙伟业当中,打破了过去治沙一味靠国家的旧模式。”
□发展沙漠观光旅游经济 推动沙漠资源优势转化
“你快看啊,一边是金色的沙漠,一边是葱郁的绿洲,而且距离这么近,边界线这么清晰,太神奇了。”在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公园的沙丘上,有人惊叹道。
新疆是我国沙漠分布面积最大的省区,也是沙漠景观资源极为丰富的省区,全疆分布有大小十大沙漠,这些沙漠都是新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9月,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国家沙漠公园”,与其他8个新疆沙漠公园一起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沙漠公园。
对此,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副主任胡培兴表示,国家沙漠公园不仅是颇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防沙治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公园的建设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已显示出强大潜力。
距离库木塔格沙漠有550公里远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有一处国家级4A旅游景区——驼铃梦坡沙漠生态旅游景区。
驼铃梦坡原本是一望无垠的沙漠,经过兵团150团场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荒漠变绿洲,绿洲成景观。目前,景区面积达34.3万亩,是一个集大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融合旅游、休闲、疗养、探险、餐饮、娱乐、考古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今年国庆节期间,驼铃梦坡景区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47万元。
近年来,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增长,目前全区沙区特色旅游企业61家,年总产值0.9亿元。由此可见,沙漠观光旅游已成为新疆沙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大力开发沙漠观光旅游业,不仅可以弥补沙区经济发展的短板,更好地拉动当地旅游业和周边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沙区农牧民增收。
此外,沙产业也成为全区经济发展和沙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据了解,今年以来,新疆沙区特色经济植物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沙漠玫瑰、甘草、黑加仑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已达142万亩,仅今年就新增种植面积11万亩;全区沙产业深加工企业93家,年加工能力118万吨,年总产值36.5亿元。同时,沙物质建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年产值4.3亿元。
有关生态专家表示,有了稳定的收入,沙区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的工作热情高涨,更把荒漠植被当作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可以说,新疆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杨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