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引导城市开发”是个好办法
- 发布时间:2014-10-30 05:52:50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截至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37亿辆。大量的汽车是导致城市雾霾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专家呼吁,解决城市拥堵,老百姓要多使用公共交通;而政府要从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等多方面共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的困境
在近日举办的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他表示,任何大城市都会面临交通拥堵问题,大城市最初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路不够修路,岔口堵就修立交桥”,但是路修得再快,没有汽车增长快。“90年代初北京修第一条环城快速路二环的时候,我开车试了一圈,原来要1小时,快速路只需27分钟,大家以为问题解决了。没想到过了半年,又需要1小时了。”二环拥堵后,北京又修建了三环、四环、五环……杨保军表示,在路与车的矛盾上,企图从提高道路供给方面来寻求平衡点是徒劳的,必须明确从需求来解决。对大城市来说,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健全的公交体系才是大势所趋。
在大会现场,能源基金会中国发布了由杨保军和美国城市规划设计大师彼得·卡尔索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泉合著的《TOD在中国》。所谓TOD,即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的原则,将公共交通线路、站点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互相照应,地铁站周边土地混合使用,让就业、居住、购物、上学、就医等设施彼此靠近,减少交通量。
卡尔索普表示,如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下的中国正在马不停蹄地修建高速公路、环路和停车场来满足汽车的需要,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密度很高,以私家车为导向的交通呈现出的问题比低密度的西方国家更为严重。“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危机,倘若我们任由现在的发展模式继续泛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逆转,从而伤害到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因此,对碳的依赖必须缩减,而城市设计能起到核心作用”。
杨保军说,TOD理论是根据公共交通的运力来安排区域的开发强度,也就是说越方便的地方开发强度越大,让更多的人方便;不发达的地方就少一点,这样一来运力和区域发展相匹配,“有利于商业繁荣、有利于就业,还有利于保持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
TOD原则在中国香港已经有很好的经验。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院教授陈秉钊介绍,香港本岛地铁仅82公里,但在地铁站周边500米范围内居住了36%的人口,在500米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占50%;在香港城市进一步扩展,建设10座新市镇后,他们更自觉地贯彻了TOD原则,因此香港全港地铁为168公里,在地铁站周边500米范围内居住了70%的人口,在500米范围的就业岗位占80%。“人们从家里乘电梯下来,走不远就能进地铁站;而出了地铁站,走不远就能乘电梯上楼到工作的场所,这样人们自然不愿开私人小汽车”。如此一来,安全、准点、便捷,汽油消耗少了,汽车尾气也少了。
杨保军告诉记者,“限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限行就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因为空间资源太有限;另一个途径就是提高使用私家车的成本,包括汽油费、停车费。此外,解决城市拥堵,需要老百姓转变观念和交通方式,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更重要的是公共交通必须要改善服务品质,政府要创造有利于激励老百姓乘坐公交或步行的环境,只有从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等多方面共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的困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