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搬了家,改了行,稳定了!”

  • 发布时间:2014-10-30 01:05: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现在到这儿已经第三年了,搬了家,改了行,现在算是稳定下来了。”驱车从南水北调渠首陶岔出发,大约10公里处,新华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探秘之旅”采访车队抵达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村民汪文忠告诉记者,在挺过创业初期的艰难时光后,如今的他,正迎来崭新的生活。

  2011年,汪文忠一家6口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香花村搬到了30公里外的柴沟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香花村,如今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要离开故土,一下子很难接受。“舍小家,为大家,大家伙都是这么做的,俺也要带个好头。”汪文忠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淅川县厚坡镇党委副书记张晓松告诉记者,自2011年6月以来,柴沟移民新村一共安置移民171户,共计745人。除建设平房、二层楼房以外,还配套修建了道路、广场、学校、超市等公共设施。除了便利居民生活以外,还将规模养殖、规模种植和规模加工作为产业突破口来抓。尽快帮助农民适应移民后的新生活。

  在老汪租下的400平方米的养殖鸽子的房间里,几百只鸽子一起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声势十分浩大。老汪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家仅肉鸽数量就达到1500多只,除去成本,一年赚个10万不成问题。再加上30头牛,每头大概能赚5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达到20万应该不成问题。”

  除养殖鸽子外,移民们还种植观赏树木,建设食品加工厂。村民赵志清告诉记者,除了养殖1500只鸽子外,他还种植了红叶石楠这种观赏树,一年的收入也达到了20万左右。

  南阳市移民局副局长马俊宏告诉记者,发展产业,首先要考虑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新建的柴沟村所排出的居民生活用水不进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系统。因此,发展养殖、种植符合环保要求,更适合农民生活习惯。为了帮助移民致富,村委会还专门修建养殖场地,一年一平米仅收10元租金。

  “我的4个孩子,有3个是大学生。现在他们都在城里上班、打工、学习,我挺知足。”一提起孩子,老汪情不自禁又一次露出笑容,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温暖与骄傲。“希望以后的日子能比现在还要好。”

  新乡市辉县的仓房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移民搬迁最远的村镇,背井离乡的移民乡亲过丹江、跨黄河,刚刚落户的时候有许多不适应。然而仅仅3年,这个拔地而起的移民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比移民搬迁前翻了几番。

  为了发展经济,带动移民致富,2011年起仓房村利用国家移民扶助资金和一部分群众集资,开始发展香菇产业。村民黄国庆是移民村里最早开始种香菇大棚的带头人。“原来在淅川就种植香菇,搬迁到这没啥干的,就和村里人商量继续种香菇。” 黄国庆说。

  村支书周学文介绍,目前仓房村已建成香菇种植大棚68座,一座大棚的产值近10万元。经过3年发展,仓房村种植香菇农户由最初的11户发展到现在的41户,村里还成立了香菇合作社,统一购料、统一销售。“种香菇致富不仅带着我们仓房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了常村镇其他几个移民村开拓致富思路。” 周学文说。

  绿树成荫的中央花园,喷泉池塘中鱼儿追逐嬉戏,一排排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保洁人员在社区街道上清洁打扫……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可能比很多城市社区环境还优美的张庄新村竟然是个移民村。

  张庄新村村支书张伟忠介绍称:“我们村里不仅生活环境优美,教育、医疗、经济发展都在当地名列前茅。”2012年,张庄村成立了襄城县大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山东寿光的大棚技术,分期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1座、智能连体温室大棚5座,移民群众的人均收入从搬迁时的年均不足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0元以上。

  “移得出也要稳得住,只有移民生活过好了,移民群众才能在新家过上幸福新生活。” 襄城县移民办主任魏战标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