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满周岁 车主仍闹心
- 发布时间:2014-10-29 06:21:42 来源:石家庄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汽车三包有规可依助维权实际操作有待改善“三包”满周岁车主仍闹心
汽车“三包”政策正式实施已满一年,这一与省会广大车主息息相关的政策,执行效果如何?是否如之前所预料为车市带来全新的风气?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本报记者吴 温
多数人并不了解细则
去年的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正式在全国强制实施。彼时的厂商和经销商们着实在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准备随时应对法规实施之后,因消费者要求退换车带来的各种突发情况。
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法规实施前后省会汽车市场并没有太大变化,不少车主对“汽车三包”知之甚少,有的压根儿都不知道“三包”到底都包啥。
“我知道‘汽车三包’已经实施了,但还真不清楚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市民王女士表示,车如果有毛病了就去4S店维修,至于花钱的维修在不在“三包”范围内,从来也没问过。
王女士并不是个例。随后,记者在省会长安区的某小区对部分车主做了简单的随机采访,面对“易损耗零部件算不算‘三包’范围”、“哪些情况可以退换车”等简单的问题,近九成的车主表示,只是大概知道“汽车三包”这件事,但极少有人能准确地作答。
另外,记者登录市消协的网站查询发现,“汽车三包”政策实施后,投诉量并未出现大幅攀升。这样的结果,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无疑是个好事。某汽车4S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一年,店里接到质量问题的投诉与上一年差不多,比较平稳。
无独有偶。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企业和品牌的投诉数量在汽车“三包”实施之后反而出现下滑,“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的预计是法规实施之后,消费者在产品质量维权以及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投诉量会有大量增加”,有专家解释说。
汽车“三包”实施障碍多
虽然不少消费者对新政策没有表现出“足够热情”,但是,需要肯定的是,“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汽车消费软环境的一大空白,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了完善汽车消费软环境的关键一步。
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消费者依旧面临着诸如维权复杂、高成本等现象。
今年3月,市民郑先生购买了一辆普通家庭轿车,行驶22天便出现发动机马力不足伴发抖动的情形。经过多方磋商,终于以换发动机加赔偿告终。可直到现在,说好的赔偿也没见踪影。更意想不到的是,此后又开了19天,车辆的曲轴轮、皮带、曲轴、曲轴油封损坏,导致大量漏油。郑先生说,当时自己强烈要求退车,但4S店与厂家协商给出的结果依旧是修,“别说退车,连换发动机的要求都不予以满足”。
记者查阅汽车“三包”规定发现,其中明确规定:“家用汽车产品经营者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消费者提出的符合本规定的‘三包’责任要求”;“从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60天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就可以选择换货或退货。”
还有的消费者面对汽车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与经销商和厂家多次要求维修、退换无果后,通过消协等部门干预成功更换或维修,但维权耗时长达数月甚至更久。
“希望能够有更加严厉的措施来约束厂家和经销商,使之真正按规定要求去做,别让消费者觉得‘三包’政策只是看上去很美,一旦真遇到消费者维权还是相互扯皮、推诿。”郑先生说。
积极作用仍值得肯定
不过,尽管汽车“三包”实施一年多来的效果与“立竿见影”仍有距离,但其带来的积极作用仍值得肯定。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一百多家汽车生产者备案并公开了“三包”信息。国家质检总局对备案公开的汽车“三包”信息进行了拉网式调查评估,共整改违规问题13类。
在汽车“三包”实施过程中的“鉴定难”问题上,瓶颈也正在被打破。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成立了汽车“三包”争议处理技术委员会,对争议中的重大共性或疑难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各地也相应建立了汽车“三包”技术咨询人员库,强化了技术保障。
事实上,汽车“三包”政策按部就班推进的同时,也正为国内汽车市场营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今后相关部门加大“汽车三包”政策法规宣传、“汽车三包”专业知识普及,以及“汽车三包”违规信息披露,探索建立相关问题的快速响应机制。同时,消费者协会作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团体,也应在“三包”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保护更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包括“汽车三包”在内的各项汽车业的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仍有待检验,但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政策的规范和引导逐渐加强,健康、有序的汽车业终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