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融10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 发布时间:2014-10-23 04:33:26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监管部门和在汉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金融业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这一战略目标,高举创新旗帜,通过做好规划、做大总量、做多机构、做实市场、做强法人、做活机制、做出特色、做优环境等“八大工程”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开创与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宏伟目标相适应的金融新局面。金融在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影响力事件】
1
【见证人讲述】
健全地方金融发展与监管体系,中部金融中心地位已经确立
2004年6月,武汉市政府金融办成立。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金融办主任的陈昌时,亲历和见证了武汉金融业辉煌发展的历程,实现了武汉金融业态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武汉中部金融中心的发展地位。
他细数武汉金融发展的“多个第一”:汉口银行引进联想控股,成为武汉第一家设立省外分行的地方法人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副省级城市农村商业银行,走在全国改革的前列;长江证券将总部设在武汉,是第一家总部在武汉的证券公司;天风证券总部从成都迁至武汉,成为第一家迁回武汉的证券公司;合众人寿总部从哈尔滨移师武汉,成为总部在武汉的第一家保险公司。
武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集呼叫中心、卡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一体,在汉设立及筹备设立的33家,数量上全国第一。武汉民间金融街,是华中地区第一条民间金融街,成立了民间资本服务中心。A股上市方面,支持和扶助了鼎龙化学、楚天激光等武汉公司上市。
“要善于捕捉机会”。总结过去的经验,陈昌时感触良多。“武汉市政府金融办发挥了龙头作用,影响很大,武汉连续6年被评为全辖A级信用市,连续11年被省政府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市,武汉承办过全国副省级城市金融办联席会议,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现在武汉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2004年2月武汉保监办正式更名为湖北保监局,2004年3月武汉证管办正式更名为湖北证监局,与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湖北银监局,共同形成了“一行三局”的金融监管框架,特别是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管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标志武汉区域金融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
2004年6月,武汉市政府金融办成立,成为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创新地方金融监管方式,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3月19日市委召开我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原则同意筹备成立武汉地方金融监管局。
2014年5月26日,市政府召开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力量和工作专班。10年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5倍。截至今年6月,我市金融业增加值341.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7.5%,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4.67%,金融业已成为我市日益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2009年开始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武汉在中部城市中排名历届均为第一,在2014年8月发布的第六期评价中,武汉在全国位列第八,武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区域金融中心。
【影响力事件】
2
【见证人讲述】
编制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发展定位更加明晰
武汉的金融中心到底在哪里?由于武汉独特的城市格局,带来了城市中心区位选择之惑,也造成了金融业空间布局规划编制难题。
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方洁坦言,我市金融空间布局长期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确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金融业聚集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载体建设,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相对分散,目前虽然汉口建设大道、武昌中北路——中南路以及东湖开发区吸引了较多金融机构聚集,但若不强化规划引导,将日益呈现发散趋势,聚集效应弱化。另外,金融空间功能定位不明晰,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差异化发展。金融资源也存在无序竞争,全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区各自为政,不可避免造成金融资源的分散和城市利益的让渡。
编制《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规划》对于突破金融空间发展困局,合理有效分配金融资源,全面建成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助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忆编制过程,方洁说,为保证规划高起点、前瞻性、接地气,规划编制采取“国际视野、专家领衔、科学分析、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按照“明目标—定重心—寻规律—落空间—促实施”的技术路线,借鉴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案例,并立足武汉发展特色,最终形成“一心、两核、资本谷”的空间布局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部金融中心,以及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到2030年,以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为突破口,以创新型金融市场体系为支撑,形成与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国重要金融城市。
十年来,武汉区域金融中心顶层设计日臻完善。迄今,已编制完成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总体规划和金融中心空间布局规划等19个子规划,明确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差异化发展方向和定位。2014年5月,《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规划(2014-2030年)》正式发布,武汉金融产业将形成“一心、两核、资本谷”的空间结构,即:全面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中心区,打造未来的金融新地标;长江以北形成以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大道金融聚集区为核心、与二七国际企业总部商务区相互联动的综合金融聚集区,长江以南形成以华中金融城金融聚集区为核心,与武昌滨江商务区相互联动的金融总部聚集区;打造大光谷金融资本谷,全面建成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未来更将以《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实施为契机,引领武汉城市圈金融改革创新,在金融发展与先行先试、金融基础设施与载体建设、金融生态与人才建设、金融区域合作与交流以及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影响力事件】
3
【见证人讲述】
筑巢引凤,金融机构纷至沓来
“渤海银行武汉分行的设立是渤海银行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性布局,我行将会积极参与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将渤海银行业务向中部地区更深层次拓展。”渤海银行武汉分行行长于际海表示。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12月30日,是1996年至今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唯一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目前,包括刚刚开业的武汉分行,渤海银行已在全国设立了15家一级分行、6家二级分行。
此次渤海银行布局湖北武汉看中哪些优势?于际海介绍,“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而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位于东部技术密集工业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同时在我国腹地中心,武汉也具有极强的市场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
渤海银行武汉分行将依托武汉市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监管环境,在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等各个业务层面深入挖掘武汉市各种类型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除信贷业务、个人储蓄业务等传统业务外,结合我行已推出的供应链融资服务、现金管理服务、金融市场服务、投资银行服务、托管业务服务以及中小企业融资、个贷、理财、电子银行产品等全方位服务地区客户,进而促进武汉市经济的腾飞和我行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十年来,出台一系列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005年2月合众人寿选择在武汉设立,成为武汉首家保险法人机构。2008年2月天风证券将注册地迁至武汉。2010年6月光大金融租赁在武汉成立。2010年11月重组后的方正东亚信托在汉开业。2012年4月韩国企业银行武汉分行获准筹建,这是我市引进的第8家外资银行。2014年1月全国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武汉分行正式开业,成为在我市设立的第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汉金融机构位居中部地区首位。2013年6月全国最大的以票据经纪为主业的金融服务公司——武汉长江金融服务公司开业。2014年5月武汉德尚源供应链管理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获许可从事商业保理业务的公司。2014年5月美国史带集团发起的湖北省长江国际商会正式成立,格林伯格、李嘉诚、方李邦琴当选荣誉会长,马蔚华当选会长,成为汇聚以金融为核心的国际商业资源的华中最大商业领袖平台。2014年7月武汉合众易宝科技公司获得我省唯一“互联网支付业务”牌照。截至目前,武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196家,各类准金融机构六百多家。
【影响力事件】
4
【见证人讲述】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制谋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武汉市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在湖北省外开设分行的总行在武汉的银行”。汉口银行行长朱永彤连说了“两个第一”。
1998年4月更名为“武汉市商业银行”,2008年更名为“汉口银行”。两次更名,实行跨越式发展。
为什么取名“汉口银行”?“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朱永彤说:“驾乎津门,直追沪上,大汉口30年代的金融地位全国无人不晓”。
回忆过去,朱永彤不胜感慨。2009年9月汉口银行确立了“思想为您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2010年1月汉口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联想控股成为汉口银行第一大股东,武钢集团成为第二大股东,增资扩股成为该行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当年1月21日,第一家跨省异地分行——汉口银行重庆分行成立。朱永彤说,这标志着汉口银行由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向全国性股份制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变,再次夺得“武汉第一”。
此后,汉口银行迈入跨越发展的轨道,资产总额由727亿元增至2707亿元,信贷投放余额从264亿元增至1413亿元。最近三年共纳税32.44亿元,2013年已成为武汉市第六大纳税大户。
转型再谋发展,科技金融敢为人先。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创造了多个第一:在东湖示范区设立了第一家分行级科技型企业专营机构,搭建了全国第一个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设湖北银行业第一条科技金融绿色审批通道。
2008年6月,武汉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正式更名为汉口银行。2009年9月,武汉市农信联社重组改制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副省级城市农商行,2013年7月,作为行业标杆在国务院召开的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了服务小微企业的“扫街式”经验,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12月,银监会正式批复同意由省内家5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选址在武汉成立湖北银行。2005年1月,长江证券分立改制方案获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是国内证券公司中第一个以该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于2007年12月,通过借壳成为中部第一家上市证券公司。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位居中部首位,并日益成为承接区域金融发展,领跑金融创新的生力军。
【影响力事件】
5
【见证人讲述】
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打造资本特区
“东湖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茜雯说。“2011年6月光谷‘资本特区’”建设正式启动,高成长性、市场前景良好,是光谷高新企业的共同特征。但是,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的通病,寻找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催化器”,成为一道新课题。
省市区先后出台的26项科技金融专项政策,为高新企业铺设了一条发展快车道。孙茜雯举例,过去知识产权质押因缺乏规范指引,企业很难从银行贷款。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质押贷融资体系。目前,区内逾2000家企业通过各种创新性金融产品,融资数百亿元。
位于光谷核心的光谷资本大厦,吸引了9家要素市场、90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和金融配套机构入驻运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其中,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四板市场)挂牌企业已达282家,托管企业502家,展示板企业1735家。金融资产交易所业务交易量累计超过3000亿元。
孙茜雯告诉记者,示范区专门成立了金融办、上市办等部门,全力推动科技企业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同时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初创期企业金融服务。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收集企业融资需求,汇集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及风投机构,为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信息对接服务。
2011年底,我市获批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从加大政策引导、完善市场体系、集聚金融资源、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企业上市、全面服务企业六个方面推进工作。新设和引进中达晨创投、深圳创新投、中科招商和硅谷天堂等股权投资及管理机构267家,14家科技银行支行,设立4.5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首期20亿元循环产业基金,10亿元光谷人福生物产业基金,15亿元光大金控产业投资并购基金。东湖高新区已成为全国创新投资最密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最多、获国家创投引导基金资金总量最大的区域。
【影响力事件】
6
【见证人讲述】
“新三板”获批、武汉股权交易中心成立、要素市场通过验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2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纳入首批“新三板”扩容试点,标志着湖北与京津沪一道,率先在全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6年努力与争取,最终梦想成真”。湖北证监局副局长刘兴兵介绍,早在6年前中关村启动“新三板”时,该局就加强了与中国证监会的请示和沟通工作,与省市金融办、东湖高新区共同研究、申请试点工作,证监会领导先后多次到东湖高新区调研。
2013年12月,新三板市场向全国扩容,武汉地区企业热烈响应。截至2014年10月17号,武汉地区共有新三板挂牌公司66家,在全国排名第五,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25家公司实现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1.46亿元,14家公司完成定向增发,累计募集资金3.16亿元。
武汉股权交易中心(俗称四板)对武汉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有哪些重大意义?刘兴兵认为,拓宽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实现了社会资金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二是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进入与退出渠道,有利于资本在东湖高新技术区的快速聚集;三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形成活跃的金融要素市场。
“武汉市作为全省资本市场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富矿”。刘兴兵说,未来一段时间,湖北证监局将积极服务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助力武汉“万亿倍增”计划。
他表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鼓励主办券商积极做好企业“新三板”挂牌各项工作。支持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规范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将来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支持长江证券创新发展柜台交易市场业务。
2012年8月,东湖高新区成为“新三板”首批扩大试点园区,通过推动试点园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将新三板政策红利惠及全市。截至目前,我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66家,“新三板”的“武汉板块”正在形成。2011年11月,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揭牌,在全国首创“科技板”和“企业展示板”,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门槛。2012年11月,在我市开设的11家金融要素市场率先在全国通过清理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的检查验收。其中,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两年累计交易量突破2200亿元,业务规模跃居全国第二。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创新的服务方式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受到中央领导肯定。
【影响力事件】
7
【见证人讲述】
武汉小贷公司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我们是12月18日正式开业,我的手机那段时间几乎被打爆,不到半个月就赚到40万元。”回忆起6年前华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业时的情景,时任江岸区华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亮仍历历在目。
“小额贷款公司的火爆,反映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很大。”赵亮说,小贷公司只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客户,抵押方式更灵活,放款速度更快,甚至能为每一个客户量身定制贷款方案,当天放款。
几年来,赵亮手上的客户,少的只贷3、5万元,多的也有高达百万。
小额贷款公司的批准成立,被视为民间贷款机构“阳光化”之举。按规定,试点期间,我省在各市州仅设一个小额贷款公司。但武汉几乎每个区都有申报,几经争取,最终确定华创在内的8家作为首批试点。省里具体政策出台前,不少公司就已把申报材料准备好,“闸门一开,立即上报”。
但作为新生事物,如何控制风险,监管部门当时仍在摸索。因此,包括华创在内,8家小贷公司的主发起人均是国字头企业。
赵亮当初跑过很多小企业,她发现企业主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认知度明显低于银行。“很多人以为我们就是高利贷。”赵亮说,国有资本的信用,能让小企业主放心。“但现在政策已经进一步放宽,主发起人不再要求是国企,法人机构都能作为主发起人,这也说明市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2008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江岸区华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的审核拿到营业执照,截至2014年8月,共批准成立小贷公司107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数量排名第5,注册资本达177亿元,占全省的36%。其中,2014年6月,楚天小贷成功发行湖北首单小贷私募债。武汉信用小贷公司目前注册资本15亿元,是全国资本规模领先、业务规模领先的小额贷款公司之一。2014年9月,武汉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正式成立。2013年,我市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周转率为236.7%,小额贷款公司充分发挥灵活、快捷等特点,成为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一股新生力量,并成为民间资本阳光化的重要载体。
【影响力事件】
8
【见证人讲述】
多途径创新融资渠道,助力城市建设
“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峰期,我们在创新融资渠道上创下多个‘第一’。”武汉地铁集团董事长刘玉华指的“第一”,包括该集团在国内同行业首次采用售后回租的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及发行中国大陆第一只可续期公司债券,开创国内债券市场先河。
轨道交通项目是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受益群体众多,但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尤其在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的大发展期,如何多途径创新融资渠道,是武汉地铁集团必须破解的难题。
2008年,地铁集团与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国内轨道交通建设“金融租赁”第一单——地铁集团出让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和二期的部分设备、车辆,获得首期20亿元建设资金,再用15年“交租金”方式,回购这些资产。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探索后,地铁集团不断开创新的融资渠道。2012年,地铁集团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筹措轨道交通项目资本金40亿元。2013年2月,地铁集团成功发行20亿元公司债券,期限7年,这是地铁集团首次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同年10月,地铁集团成功发行23亿元可续期公司债券,实现中国债券市场历史性突破。
刘玉华介绍,地铁集团正在筹划发行30亿元的超长期企业债券,若发行成功,将成为省内首单15年期债券产品。
2013年10月,武汉地铁集团发行国内首只永续债券,融资23亿,是国内债券市场的首创。2013年,合众人寿创新保险模式,创设中国首个保单加实物养老计划。2008年11月,武汉地铁集团与工银金融租赁公司签订融资协议20亿元,是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首次使用金融租赁的方式融资。2010年太平洋保险公司设立20亿元债权投资计划,用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工程项目,这是保险资金在湖北设立的首笔债权投资计划。2010年3月,武汉城投公司在全市首次在公开市场上发行中期票据,筹措资金20亿元。
【影响力事件】
9
【见证人讲述】
武汉全国性金融后台中心冠全国,发展特色金融
研发中心、容灾备份中心、数据中心、客服中心……随着金融行业的分工细化,这些“后台”领域,越来越成为金融扩张的必要支撑。
“每家银行均须在距总行800到1000公里距离外,选择没有自然灾害的城市建设容灾备份中心和数据中心,上海、北京等地成本高昂,位于中国‘圆心’的武汉成为‘最好的选择’。金融后台人工坐席服务需求大,而武汉人力资源优势让其他城市难以匹敌。”
仅仅6年时间,光谷金融港就一跃成为国内入驻金融机构最多的后台中心。对此,作为金融港的开发方,武汉光谷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平认为,武汉的优势很明显。
在规划设计之初,光谷金融港始终以全球视野持续加强专业服务能力,打造出涵盖项目策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产业链式服务体系,不仅提供专业的物理空间,还提供后期设备供应和安装、装饰装修、物业和设施管理、人力资源保障以及能源供应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帮助入驻企业缩短建设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交通银行后台中心是最早进驻金融港的企业之一。但最初在国内选址时,武汉并不是第一选择。在他们的印象中,武汉人的普通话很难字正腔圆,并且容易发生水灾。
交行高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光谷考察,谁知竟“一见钟情”。他们对金融港的设计、布局十分满意。再经深入了解,武汉高校学子众多,普通话水平一流,气候环境也挺宜人,于是果断定址光谷。
从2008年起,在东湖高新区谋划建设成为上百家全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大本营的“光谷金融港”,整个规划用地1600亩,规划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项目以金融后台服务、ITO/BPO服务外包、创意金融等为产业定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联商务、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泰康人寿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金融后台机构。同时,园区还吸引了众多金融后台机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截至目前设立或正在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家,机构数量超过上海,位列全国第一。
【影响力事件】
10
【见证人讲述】
武汉民间金融街建成,促进民间资本阳光化
“武汉民间金融街是为了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的一条聚集民间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金融特色街。”当年参与策划筹建这条街道的江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新介绍,从今年5月28日开街至今,这条全长888米的街道,总投资逾2.1亿元,可容纳300家金融机构,目前已入驻金融机构168家,发展势头强劲。
武汉民间金融街,以前进四路为主干,北起京汉大道,南至中山大道,以民间金融为主体,包括了担保、小贷、典当近十种业态。
民间金融街为何选址前进四路?杨新介绍,当初有五个备选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前进四路本身具备良好的民间基础,已经自发聚集了包括典当寄售行、小贷、银行、保险公司等超过50家金融机构,全年拆借金额高达上千万元。同时,这条街上的寄售行业发达,背后也暴露出种种问题,急于规范管理。
在市金融办的领导下,江汉区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完成了武汉民间金融街建设。
武汉民间金融街作为全国第三个、华中地区首个民间金融集聚区,实现了5个首创:建设了全国首家民间资本服务中心;诞生了全国首家民间金融联盟——融客·183;推出全国首家网络公益平台——融创基金;组建了全国首家民间金融沙龙;筹备了全省首家地方金融监管局,建立了金融法庭,引入经侦大队现场办公。
未来的民间金融街将成为容纳逾300家各类金融机构、产生500亿元金融业总产值、撬动1000亿元民间金融资本的核心区,对助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引导民间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强化集中监管与服务,促进民间金融资本合法化、阳光化运作,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4年5月28日武汉民间金融街正式开街,是全国目前在建的民间金融街中规模最大、业态最全、创新最活跃的街区,打造草根金融、金融新业态和财富管理机构三大聚集区。目前,武汉民间金融街已聚集了近十个业态,近200家企业入驻。通过强化集中监管与服务,促使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下一步,将发布民间金融价格指数,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定价。同时出台《武汉民间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为武汉民间金融的改革创新提供政策依据。
策划/梅林 肖年红撰文/车莉 胡楠 陈澜摄影/刘斌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