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精英齐聚北京论坛 共话生物医药前景

  • 发布时间:2014-10-23 01:31:1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个蓬勃向上的千亿产业,一群各专所长的高新企业,携手北京,兴盛在兹。

  10月21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技日报社共同主办,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承办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开幕。

  国内外三百余位国家政要、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出席,探讨生物医药产业在新定位下的产业发展动力,分享生命医药领域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

  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时期、新常态的北京,其新定位提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这一背景下,近几年增速惊人,已走在京津冀经济的转型升级前列。

  跨越发展成果的一扇窗

  本次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展示了18年来,北京生物医药跨越发展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论坛始于1997年,至今已举办十八届,共邀请过六百多位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到会演讲,举办过160余场互动性很强的专业交流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院士、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美国药典委员会主任、前FDA副局长Roger Williams先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都曾作为论坛演讲嘉宾与产业人士面对面地交流。

  多年来,论坛始终以“透视产业现状,解决发展问题,构筑健康未来”为宗旨,形成了“学术气氛、专家身份、战略方向”的独特视角,在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引领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海外学者与国内生物医药界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本次论坛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作了致辞,介绍了近年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阐述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的实施过程,指出G20工程注重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心的主体作用、人才和团队的带动作用、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市场的拉动作用和技术服务的支撑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结合生物产业各领域的国际现状及我国发展水平,对未来趋势、重大技术突破及对产业影响进行了战略分析,对北京乃至中国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提出了独特见解。

  BMI医疗保健部首席分析师Jamie Davies基于翔实的研究数据深入分析了亚太地区医药产业新格局,并重点聚焦中国医药产业趋势。

  石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东晨先生和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董事长任武贤先生,分别就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转型策略做了深入交流。

  百济神州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hn Oyler先生和北京科信美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海先生围绕新药研发的创新性、挑战性和成功性与参会嘉宾进行探讨互动……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增进。论坛将围绕“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峰会”、“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化学仿制药的国际化研发技术策略”、“药物研发创新模式及机制”、“中日智能医疗合作研讨会”等召开专题研讨会。

  论坛18年历程,反映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变迁,记录了北京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足迹。自2003年第七届论坛由北京市科委主办起,论坛已经成为共谋产业发展,共促产业进步的一个常规工作平台。

  预计未来,论坛将搭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家重大专项对接的平台,搭建北京产业与京外优秀企业沟通的桥梁,搭建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的快速渠道,推动国家北京新药创新孵化基地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成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名片。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领跑全国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重点振兴的八大产业之一,符合北京城市发展定位。北京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于2010年4月启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从2009年到2012年,实现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年翻番,3年过千亿的一期工程目标。随着G20一期产业目标的实现,2012年10月G20二期工程启动,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迈进。

  2013年是北京实施G20工程二期的第一年,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着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逆势中开拓进取,全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2009年394亿元增长到2013年1176.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2013年医药制造业全部企业营业收入860.3亿元,同比增速13.6%,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增速6.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17.7%,连续十年在全国主要医药发达省市中排名第一。医药服务业全部企业营业收入达316.0亿元,同比增速10.6%,占全产业比重为26.9%,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北京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展顺利。2013年,一方面通过大品种改造提升,使得北京5亿元以上品种达23个,其中10亿元以上大品种8个;另一方面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企业的15个优秀品种获得临床批件,12个创新优秀品种获得生产批件;30项全球创新成果在京落地;北京新药申请居全国第一。

  医药产业是北京典型的“高精尖”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创新性强、附加值高、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能耗、低水耗等特点,是典型的“高精尖”产业,与北京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临床资源紧密相符,符合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

  北京着力打造“一南一北、功能互补”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南”包括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北”包括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中心,以及在东部以朝阳区为核心着力发展医药服务业为“一南一北”提供支撑,2013年大兴(亦庄)、海淀、昌平、朝阳四区对产业贡献率近80%。

  2008—2012年,北京医药制造业税收年均增长25.8%,高于全国医药制造业增速6.7个百分点,高于本市制造业增速10.7个百分点。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六省市,六省市医药制造业税收占全国医药制造业税收近半,其中北京年均增长率居六省市之首,是唯一占比逐年提升(2012年已居全国第二)、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国的省份。

  医药服务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大力完善生物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2013年,医药服务业占全产业比重上升为26.9%,其中,商业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26.9亿元,占北京医药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2.9%;研发服务营业收入达154亿元,占北京医药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2.1%。在“十二五”规划重点强调生物服务业的背景下,服务业对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为优化调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2013年,ABO联盟成员发展至40家,全年总收入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1%,国际服务收入达9亿元,同比增长15%,成为带动首都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软科学》期刊2014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一文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无论在研发投入阶段、还是产出阶段服务效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较好的发展质量。2012年,北京在研发投入阶段的综合技术效率为0.798,高于全国平均值(0.688),高于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等医药发达省市。北京在研发产出阶段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高于全国平均值(0.842),且与江苏、山东、上海等医药发达省市并列排名第一。”

  基础研究支撑未来产业崛起

  近几年来,北京科学家在单细胞基因测序、干细胞、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新突破,为未来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在单细胞基因测序领域,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MALBAC(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的方法(2012年12月《科学》杂志),使得单细胞中93%的基因组能够被测序,特别适用于珍贵的数目少的细胞的基因组分析。2014年9月19日,由北大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乔杰教授团队、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团队以及汤富酬教授团队共同合作完成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这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干细胞领域,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在糖尿病、肝病领域的治疗技术已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是国内进展最迅速的团队之一。他们的研究改变了以往iPS细胞诱导过程中对外源基因的依赖及基因突变风险,将为后续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已与世界顶级的药物跨国公司开展合作。根据其研究的一项科研专利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清华大学颜宁教授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探索道路上又迈出一步。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2012年11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开了困扰人类40余年的乙肝病毒受体谜团,为乙肝及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2014年,清华大学董晨团队新发现滤泡辅助性T细胞是B细胞上游的关键调控细胞,为狼疮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

  G20工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

  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政府启动G20工程。G代表“Great”,寓意规模大、贡献大的重点企业;“20”则意味着“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寓意用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通过这一具有特殊含义的工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作。

  G20工程一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北京新的千亿元产业,“企业主体、创新驱动”成绩显著,为产业未来奠定过了坚实基础。

  通过G20工程的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显著改善,由资本驱动型向科技驱动型方向转型,正处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型期。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转化效率,位居六大重点产业之首。反映科技进步的常用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在G20工程实施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原来的9%(2003—2007年间)上升到22.7%(2008—2012年间),增长了2.5倍。生物医药产业与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全市五大重点制造行业相比,科技成果转化达到了有效效率(其值为1),位居六大重点产业之首,是北京科技驱动效果较好的高技术产业。

  2013年,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公司就其自主研发两个抗肿瘤创新品种BGB-283和BGB-290与德国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全球合作开发与销售协议,预计此项合作将是北京企业迄今与跨国医药公司签订的合作金额最大的新药创制协议;G20企业四环制药研究的盐酸依格列汀结构新颖,是具有最佳新药(Best in Class)潜力的DPP-4抑制剂类抗Ⅱ型糖尿病创新药物,已获得Ⅰ期临床试验批件,目前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2014年度北京科技百名领军人才北京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月雷带领公司团队建成了基因敲除小鼠开发与服务平台,保证了领先国际7—9个月的小鼠基因敲除速度;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路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个治疗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脑起搏器……

  北京G20企业还正在向津冀区域布局,并且走向了美国、加拿大、欧洲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G20工程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巨头来北京落地,并且在全球招募了36个高水平人才团队。

  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推出的“金融激励试点方案”,实施四年发放贷款近200亿,更让小微企业受益。

  2013年,G20工程二期启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下,全年以G20企业为骨干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地税税收、工业增加值均在全市制造业中排名第二,科技转化效率在全市六大制造业中排名第一,销售利润率全国排名第一,新药临床批件数全国排名第一。

  在G20工程的引领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北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