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千年药乡”如何做好“药文章”?

  • 发布时间:2014-10-22 01:18:40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道地药材品种优势明显,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甘肃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有特色,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和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

  日前,首届世界黄芪论坛在兰州召开。此次论坛旨在总结交流国内外关于黄芪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塑造陇药黄芪品牌,推进黄芪产业发展,向世界展示陇药黄芪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以黄芪为代表的特色“陇药”目前的现实情况如何?其产品在开发、市场等方面的情况如何?“千年药乡”如何做好“药文章”?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有关方面专家,倾听了他们对于“陇药产业”发展的看法和意见。毫无疑问,蓬勃发展中的陇药产业正在成为富民兴陇的支柱行业。

  甘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

  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道地药材品种优势明显,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半夏之乡”。甘肃中药材种类多、产量大、有特色,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和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陇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重组、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总体呈现出了大宗道地药材呈规模化发展,陇药企业实现快速增长,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态势。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全省制药企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使甘肃扶正药业、甘肃独一味、兰州佛慈等一大批陇药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了推动陇药产业成长与发展的有生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初步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医药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国药控股甘肃公司、兰州九州通等公司通过整合、扩容,分别建立了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的营销网络。在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目前物联电子交易平台的专业网站达到15个。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有10家企业与18个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25个新药及保健品项目。

  据了解,201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达到86.7万吨,重点产区中药材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基地19.6万亩,建成中药材原种繁育基地240亩,良种生产基地2.3万亩,种苗繁育基地4.2万亩。持证药品生产企业168家,有药品批准文号3024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8亿元。

  自主创新叫响“陇药”品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就会听到多方购买扶正冲剂、六味地黄丸等传统陇药的话题。因为这些颇具盛名的陇药质量上乘、品质优良、功效明显、疗效显著而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以致甘肃扶正药业、甘肃独一味、兰州佛慈等成为“陇药”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时听到,有国外客户从台湾购买甘肃中药材。

  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席倬霞说,“药材好药才好”是中药行业的信条。产学结合,规范生产,按照“道地、安全、标准、溯源”四要素,做好源头管理,是保证“药材好”的得力举措。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从源头上保障扶正药业核心产品品质,近年来,扶正药业采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以高校院所为依托,在道地药材主产区渭源、陇西等地开展党参、黄芪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建设过程中,充分应用本课题及甘肃省黄芪产业科研成果,借鉴省外及其它企业GAP实施经验,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定西市农科院、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扶正药业黄芪规范生产基地认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目前,黄芪GAP认证申报资料国家局已受理,认证准备工作有序开展。

  固步自封,必然会导致落后。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兰洽会陇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中药协会会长、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等专家就陇药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明确表示,陇药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五大“瓶颈”制约“陇药”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省陇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条件相当的其它省份相比,其发展速度仍然缓慢、层次水平仍然较低,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企业营销模式和营销能力较弱,未能对市场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广。加快推动以道地药材资源为基础的陇药产业发展,做优做强陇药及养生保健产业已成为陇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据省工信委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当前制约陇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化水平低,中药材种植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良繁基地不健全,传统产区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农药超量施用,无公害技术普及率低,标准不完善,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仅占总种植面积的20%左右。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机械化水平低,药材主产区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省1900个从事中药材的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覆盖面不到药农的50%,没有建立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三是精深加工能力较弱,省内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不足药材总产量的30%,大量药材以低价格的原材料形式输出,现代中药制剂、保健食品、药妆、日化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综合效益差。四是科技研发水平低,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低,全省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产品低端同质化,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专利新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五是营销观念滞后,市场投入少,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弱,营销渠道和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化营销模式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是制约陇药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

  打造“一体化”现代中药产业链

  毋庸置疑,只有完成从药材到成品的转变,甘肃才会从中药材资源大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药产业大省。那么,如何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通过对中药材大品种的开发,带动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呢?业内人士认为,甘肃要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通过中药材大品种的开发,带动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当务之急,甘肃要集中科技、资金、人才、企业的优势把药材变成成品,提高药材的增加值,进而带动药农的收入。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原产地环境的保护,建立标准药材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种植,确保中药材的绿色安全。

  丰富的资源为陇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为载体,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品种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健康产品制造、现代仓储物流及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以规模效益为目标,着力培育有品种、有技术、有储备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力量做优做强陇药和养生保健品产业。力争到2020年,以中药为主导的陇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中药种植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加工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仓储物流及商贸业实现销售额55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其中野生抚育和山地绿化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建设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甘草、柴胡6大陇药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200万亩。重点培育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争取3至5家企业上市。培育3至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力争5至10个创新药物获得生产批件并实现产业化,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平均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建设以陇西为中心的大型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改造提升仓储物流水平,发展大宗药材中远期现货期货贸易,做优做强陇药产业。

  据了解,我省在陇药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方面,主要以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柴胡、甘草等品种为重点,发展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推动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在加工制造业布局方面,将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主要布局在中部地区,以定西、兰州为核心区域,围绕新产品研发、孵化、中药制剂和养生保健品制造、中药提取、饮片加工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建设四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其中,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布局新产品研发及孵化中试、中成药、药妆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饮料等;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布局中药提取物、复方配方颗粒、超微饮片、养生保健产品、药品、中药饮片等精深加工业;岷县中医药产业园主要布局中成药、中药饮片和膳食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等产业;渭源工业园主要布局中药饮片、保健食品、药品等产业。民乐中药材产业园主要布局以板蓝根、大青叶生产加工为主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药菜两用食品等产业。东南部地区依托独一味、岐黄药业等企业,发展中药制剂、功能性保健品和日化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做强优势品种,扩大经济规模。

  着力做优做强陇药产业

  我省《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我省在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方面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采取“公司+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修订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柴胡、板蓝根等品种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指导规范化生产。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提高集约化生产繁供比例,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GAP种植基地,带动药农实现种植标准化。推广应用中药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产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条码追溯,保障质量安全。鼓励土地流转、整体承包,推广机械化栽种采收,扩大规模化生产。

  二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内扶外引,集中培育3至5个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发展壮大,对骨干企业,采取“一对一”帮扶和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等措施,推动快速发展。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医药龙头企业,借助其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壮大当地产业,带动企业发展。强化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支持陇西县创建全国中医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三是强化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着力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终端消费品,延长产业链条。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技术嫁接、融合,实现快速创新。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药创制、中药食品、养生保健品的开发,选择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药大品种,围绕提升质量标准和增加疗效、适应症等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常用中药复方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强化科技研发指导服务,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鼓励省内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对质量安全、临床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开展新药研发,形成协同创新体系。

  四是加强仓储及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局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中心市场与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防止低水平重复和同行业恶性竞争。重点实施甘肃惠森药业科技集团全国中药材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有限公司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项目、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陇西首阳、渭源会川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以及宕昌哈达铺华昌国际药材物流城项目。

  五是提高陇药市场营销能力。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产业基地,承接中药国际化标准研究和复方配方颗粒产品出口。支持优势陇药和养生保健品在境外设立经销店或在国内重点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及连锁经营店,省级商务发展资金优先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设立的营销窗口。

  六是加快发展中药养生保健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对当归、党参、黄(红)芪等具有新资源食品开发价值的品种进行药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延伸发展膳食配方饮片、保健茶、饮料、药妆、牙膏等中药食品、养生保健品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建设中医药养生堂和食疗药膳馆等,大力发展中药健康产业。加快甘肃中天药业功能性保健食品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兰州佛慈肖助理饮品和独一味牙膏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在中医药文化和旅游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中医药生态旅游园、养生文化社区、休闲食疗农家庄园等项目。

  七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充分利用中央、省级和网络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集中宣传陇药优势品种,营造大陇药市场氛围,选择4至6个道地药材品种、3至5个优势产品,强策划、强推介。对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柴胡、甘草等特色优势品种在中央电视台等大型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的企业,省级相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省内新闻媒体要支持陇药宣传工作,精心策划宣传广告,安排黄金时段和显要位置,对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种进行宣传,在广告费上给予优惠。全省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城市主街区、交通主干道要加大对陇药的宣传力度,开展岐伯、皇甫谧等中医药文化历史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公益广告宣传,提升陇药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