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业专家点评四种新型农业形态:立足省情地情 提高农业效益

  • 发布时间:2014-10-18 14:40: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于文静)从东北大农机轰鸣着收获的玉米地,到长三角地区无土栽培的立体“蔬菜工厂”;从上海郊外可供市民放松身心的季节性湿地——“稻田”,到彩云之南花艳茶香的壮美高原……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型农业形态,黑龙江规模农业、浙江精细农业、上海都市农业和云南高原生态农业是其中杰出代表。农业专家认为,无论哪一种农业形态,都是在探索如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以黑龙江、新疆为代表的规模农业模式,是基于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条件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地方,一家种几百亩地是可能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都是这种农业模式。它的优点是效率高、一个农民可以种很多地。”郑风田说。

  “规模农业解决的是未来粮食要怎么种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种粮食的比较效益偏低,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能获得可观收入。尤其在当前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规模农业能够更好地应用机械耕种。

  专家指出,规模农业主要存在于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也有一些地方的畜牧业也是采用规模化的养殖方式。

  立体农业、无土栽培、精品园区……与规模农业不同,浙江的精细农业更加注重集约化发展,“螺蛳壳里”做出“大道场”。专家认为,精细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人多地少、工业发展不断挤占农业用地的现实,通过提高农业的亩产效益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工带农促进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

  “讲究商品意识,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高的收益,这是东亚小农普遍采取的模式,在有限的几亩地上做文章,投入智慧,依靠科技,精耕细作。”郑风田说,这些地方的农民、企业对市场需求琢磨得多,和农科院等部门联系紧密,很多农产品都有新奇特优的特点,比如新品种的蔬菜、水产、野味等,在满足消费者“尝鲜”的同时,也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障线”与“风景线”,是上海都市农业的两个关键词。这种农业模式兼具两种功能,即保障生产和休闲旅游的功能。

  “‘保障线’方面,比如上海人喜欢吃绿叶菜,完全靠外运不稳定,因此保留了一部分城市菜地,九成绿叶菜由本地供应,其中有一系列创新,包括淡季绿叶菜种植的价格保险和气象条件保险。”党国英说。

  在“风景线”方面,都市农业还是城市生态及旅游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田是城市的季节性湿地,果林、池塘等与农家乐、渔家乐结合,形成城市近郊特有的风景线。

  蒙自石榴、漾濞核桃、古树普洱茶……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彩云之南的绿色、生态农产品逐渐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

  “在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发展生态农业,因为这些地方工业少、污染少,生态环境好,有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优势,能做成其他地区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郑风田说,生态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不过,农业专家也指出,当前几种新型农业模式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如规模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土地流转,而一些地方还在观望;都市农业受到城市土地扩张的“蚕食”;一些地方精细农业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创意性不足;生态农业由于缺乏经济、有效的化肥替代品,防虫害病害的栽培技术有待研究,产品营销体系尚不健全,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今后应在加快土地流转、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新型农业模式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