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楼市有何深意?
- 发布时间:2014-10-18 12:31:50 来源:滨海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期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决策层连续出台多个松绑楼市的新政策,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全面救市开始启动了呢?
【托底房地产为了7%】
随着央行和银监会的“一声令下”,以限贷和限购为标志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终于走到了尽头。同时,“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也为楼市开启了另一扇窗。可以认为,受上述“组合拳”影响,短期内,各地楼市将受到正面刺激,提高居民购买力,缓解房价下行趋势;但长远来看,政策托底房地产并不是走回了刺激楼市稳增长的老路,而是在保持政策定力的前提下,让经济增速平稳过渡至7%的新底线,为改革赢得空间。
事实上,无论是限购松绑还是限贷放开,都难改中国房地产市场“盘整中下行”的长期趋势。此次集中推出的提振措施,只不过是从之前的房贷政策收紧回归常态而已,并没有太多的“刺激”色彩。这意味着,新一届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已经放弃了“一刀切“的政策思路。决策层把房地产当作民生问题来看待,通过分类调控,“合理”的住房需求(首套房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更容易被满足。
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今年房地产对整体经济的拖累是显而易见的,产业链上下游均表现不佳,稳增长压力始终挥之不去。今年以来,房地产相关数据继续恶化,销售和新开工继续负增长,相对稳定的施工和竣工面积亦带动地产库存不断攀升。虽然当前决策层的工作重心已由稳增长转向促改革与调结构,但就像一直以来市场所争论的经济增长与改革之间的关系一样,重视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增长,决策层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为改革提供空间。现在看来,决策层认为房地产的低迷会继续拖累经济增长,使得7%的增速也可能无法达到。所以,政府的稳增长政策仍有必要。而通过房地产调控措施的退出,使得楼市进入“盘整中下行”的态势,从而让经济增速缓慢滑至新底线7%(而不是断崖式的下降),从为改革腾挪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鼓励资本支出等均属托底性政策,均有利于体制改革的稳步加快推进。
【经济增长新底线是7%】
今年以来,决策层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在提高。市场不要总盯着7.5%,也不要纠结于高频数据的波动,因为“新的底线是7%”。本届政府力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更有宏观调控创新。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塑政府职能。决策层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潜台词,就是重塑政府职能,通过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潜能和发展动力。重塑政府职能的最终目标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在决策层看来,政府应该更着力于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
其二,定向调控。“定向”可以说是今年宏观调控最鲜明的特征,一系列的宏调政策都被冠以“定向”二字——定向降准、定向降息、定向减税等。定向的意义在于促进结构调整。它预示着,不是每一个遭遇困境的产业都会有政府来“扶一把”。比如说9月末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生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实行加速折旧方法,这意味着政策在减税的同时希望对调结构进行引导,加大对创新、技术改造的支持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其三,预期管理。其要点是,要刺激经济时不宣布,以达到刺激的最大效果;但不刺激经济时要及早与公众沟通,以防总供给萎缩。了解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近期决策层对经济增长速度7.5%的多次表态,意在降低公众对后续政策发力的预期,为政策操作留出足够的空间。因此,不管今后政策走势如何,决策层在此刻的最佳选择就是强调不刺激。
其四,政策定力。今年以来,决策层已经一再明确表示宏观政策要坚持保持稳定。政策定力的具体表现,就是决策者对市场噪音听而不闻,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提高,不再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8月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决策层的政策定力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市场猜测,未来几个月政策会进一步加码,甚至可能降息的人越来越多。但决策层不为所动,政策重心执着地偏向于促改革和调结构,稳增长被刻意淡化的迹象越发明显。
展望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述重塑政府职能、定向调控、预期管理和政策定力四大创新宏观调控特征一定会继续彰显,这有助于决策层探索一种没有宽松货币和高流动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具体操作层面,现阶段减税能够温和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将成为定向调控的重要选择,“定向减税”后续仍有较大空间。与其他政策措施一起,短期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中长期可积累增长动力。
【最大改革是降低增速预期】
实际上,房地产松绑从限购蔓延到限贷,与传闻决策层决定下调增速预期,乍看起来,两者颇为矛盾。前者似乎不利于结构调整,有“放虎归山”之嫌;而后者则可能成为近一阶段力度最大的改革举措,是决策层真正达成一致以改革为先的体现。
客观地讲,“调结构”不一定就是“促改革”。有效的经济改革能够自发形成结构调整,但有些结构调整不一定是改革,甚至有可能不利于改革。纵观今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本质上就是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反复博弈,而“稳增长”则又是在房地产下行和政府投资拉动之间来回折腾。至于“促改革”层面,尽管决策层动作不少,且市场预期强烈,但却由于“中间偏软”的顽疾而难以得到较好贯彻。
所谓“调结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降低重工业能耗、提升新兴产业、增加民生投资等等。它既可能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主动扶持的结果,也可能是市场通过供需关系自发调整的成效。至于“促改革”,经济意义上指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既得利益者通过权力体系垄断利益分配的发展模式,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模式。由此可见,从“促改革”层面来理解“调结构”,前者可以是后者的原因。比如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从而起到激励基层创新的效果。又比如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减少地方基于寻租逻辑的无效投资,从而进一步增加民生投资的比重。
就目前来看,决策层在增速和改革之间达成了新的均衡,更加倾向于“以稳求变”。通过降低增速预期给改革带来更大的操作空间,不仅为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调降增速预期作了铺垫,也从顶层设计上为基层政府的绩效考核改革划定了起跑线,从而迈出了中国摆脱“GDP主义”迷思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力度最大的改革举措,也为根本性破除楼市对经济的绑架奠定了基础,因为增速预期下行本质上就是承认了稳增长无法抵消地产下行的压力。
【四季度转向“结构性牛市”】
由于短期经济数据的惯性,以及“改革优先于刺激”成为新的纲领,估计支撑股市的基本面还有下调的空间。不排除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会持续到第四季度,甚至2015年或更久。在结构性改革预期主导“结构性牛市”的过程中,短期经济数据的不景气会成为行情阶段性回调的主要动力,A股会一直处于经济下滑风险与改革进度快慢的博弈中。
按照往年经验,第四季度是“经济维稳”的时段。但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前8个月的新增就业量已直逼全年目标;同时,决策层可能接受经济增速低于7.5%的现实。因此,今年第四季度可能不存在所谓“经济维稳”的概念,而是全力加快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因为决策层可能放弃“经济维稳”,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可能会持续。这使得股市的安全边际变小,中短期调整压力加大。但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股市仍将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特别是具备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重组等改革题材,仍将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因此,“结构性牛市”将是A股的主旋律。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