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有梦想就不怕走“弯路”

  • 发布时间:2014-10-17 15:32:13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人物自述>>>

  因为机缘巧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读大学起,我就开始跟着爸爸炒股票,那时的证券市场是个“造梦”的地方。到大学毕业时,我已积攒了数千元的盈利,在当时对一个大学生来说,算是一笔巨款了。更重要的是,这引发了我对资本市场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做金融”就成了我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即便曾经走过“弯路”,也不怕。

  选择留学追逐“金融梦”

  大学我的专业是会计。毕业时,特地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就业,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要懂股票,首先要懂上市公司。工作了2年以后才发现,想“换跑道”进入证券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一阵子我很迷茫,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觉得空有一腔激情,却不知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天晚上,和好友坐在西湖边海谈时,他建议我去英国留学,说不定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时我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认准留学这条路,开始搜集资料、报名考托福。因为白天工作忙,只能每天晚上加班学习,当时公司楼里每天晚上10点以后如果有盏灯还亮着,一定是我在办公室里看书。我甚至在过大冬天趁午休时间独自在没有空调的消防楼道内背单词。

  经过1年的苦熬,我终于拿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金融MBA的录取通知书。虽然当时我在通信行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轨迹,但一纸通知书,还是让我重拾“初心”,踏上追逐“金融梦”的旅程。

  亲历基金业“黄金十年”

  2002年结束英国的学业时,我唯一的梦想就是回国投身金融业。但是,求职并不顺利。毕业前发出的数十封求职邮件,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婉拒。几个月后有家正在筹建的基金公司录取了我,由此我幸运地进入基金行业,亲身经历了中国基金业发展最激荡的“黄金十年”。

  新世纪初,基金还未普及,那几年没日没夜地跑市场,做过几百场培训,讲的都是最基本的“基金运行原理”。“非典”期间,我和同事们在浙江二级城市,回上海时,整节火车车厢只坐了我们3个人。后来参与了国内首批货币基金的发行,首发规模占全行业存量规模约3%,这个纪录维持了很多年。

  渐渐地,基金火了,我也随之经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其间,参与设计发行了多种新产品,曾带领过中国基金业首个高端个人财富管理团队,也曾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刻体会到基金从业者的社会地位随着股票指数“起起伏伏”。当然更多的是收获:2008年成为基金行业首个荣获上海证券报评选的“中国十大理财师”称号的人;2010年出版《百万理财计划》,被纽约公共图书馆列为藏书,后来又成为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和国内《新财富》杂志的专栏作者……我很庆幸,自己在这“黄金十年”间,真正成长为一个金融人。

  义无返顾开始辛苦创业

  对心怀梦想的国人来说,生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不依靠自己血统和军功而改变命运的人。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血液中不安于现状和尝试新事物的基因,就一直拨弄着我的创业神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前30年”的制造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后30年”必将迎来资产管理的大发展。抱定这个念头,3年前,我告别职业经理人生涯,义无返顾开始创业。

  万事开头难,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人,有很长一段时间,面试几十人都没有一个愿加盟的。其次是寻找主要业务点。传统的资产管理业有点像“种田”,常常“靠天吃饭”。国内股市从2011年起持续低迷,让我们无法发展当初设想的二级市场业务。好在合伙人间互相信任、扶持,不断摸索,最终在公司成立一年多后,从金融产品的机构业务中找到突破,找到了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并在我们专注的机构投资者领域迅速做到业内领先。

  公司初创期的艰辛还历历在目:为了节省成本,把自己家里的台式电脑搬到公司给员工用;去外地出差,常常是约客户在五星级酒店谈事,结束后,选择廉价快捷酒店住宿……但是,我相信,随着“大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新一届政府释放出积极信号、鼓励民资进入金融行业、鼓励金融创新,原先各金融子条线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中国金融业向创业者开放的大幕已徐徐拉开,我们将在其中不断追寻,美好的明天定将成为现实。

  记者问答

  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你觉得最有竞争力以及最需要完善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王:同样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的功能就完全不同。上海在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有很好的定位,最大的是人才、专业和国际化优势,如果在建设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上多花功夫,坚持走下去,相信不出10年,上海能成为亚太资产管理的重要中心。

  问:你认为,今后高端金融人才是否可以更多地实现本地化培养?为什么?

  王:完全可以,上海目前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互联网时代打破很多地区限制。金融是个讲究经验和人脉的行业,本地人才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国外的技术和知识比较容易学习,但融入本土市场绝不是一日之功,从亚太很多国家看,顶级的金融家多由本土培养的(辅之以一定的海外培养经历)。国外市场往往比国内领先若干年,如果有国际视野,就能在本土竞争中洞察先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潮下,只要具备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学习,本土人才也能成为国际专家。

  问:你最想对金融系统青年员工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王:人的潜力永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大,这是最好的时代,不是每代人都这么幸运有我们这么多机遇的,所以勇于尝试。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想的。

  鲁雁南 整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