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现梦想
- 发布时间:2014-10-13 01:31:05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0年5月,我看了一部电影,记住了一个人,那部电影是《钢铁侠2》,那个人是伊隆·马斯克。当时,影片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钢铁侠”在摩纳哥赛车俱乐部里大赞伊隆的灰背隼(Merlin)发动机。我依稀记得,灰背隼似乎是劳斯莱斯公司的。带着疑惑,我回家后便上网搜索答案,发现马斯克公司的猎鹰火箭的主发动机也叫灰背隼。紧接着,我又搜了搜马斯克的资料,这下真叹为观止:他过的就是“钢铁侠”的真实人生。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跟踪研究马斯克,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马斯克的经历堪称“梦想照进现实”的传奇。最初,他是互联网大鳄,从硅谷起家,创立了世界第一家网络支付公司贝宝(Paypal)。跻身亿万富豪行列后,彼时的马斯克并没有功成身退,反而溯流行舟。他以解决人类生存和生命延续的重大问题为己任,将学生时代的梦想化作希望的种子,同时运营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和太阳能城市公司(SolarCity)。
创业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马斯克曾陷入人生的最低谷:SpaceX三次试射火箭失败,公司濒临破产;因为研发成本过高,特斯拉也接近关门;而他的第一段婚姻也走到尽头。在巨大的困境面前,马斯克并没有放弃和崩溃,他就像黑暗中的武者,积极寻找途径解决问题,并且勇敢地下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赌注。最后,他赢了,兑现了自己的三个人生目标,并继续在这三个领域颠覆着人类的未来。
当我不断和朋友讲起马斯克的故事时,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惊叹世上竟有如此神人,神奇地超过乔布斯。然而,直至今日,国内知晓马斯克的人还是不多。从事金融的人,可能知道贝宝;喜欢汽车的人,可能知道特斯拉;光伏行业的人,可能听说过SolarCity;航天界的人,可能开始研究SpaceX;还有更多的人,对他了解更少,甚至把马斯克的名字叫成马克思。
马斯克远不如乔布斯出名,也许是因为火箭、飞船和特斯拉离大众的生活太过遥远,不像人人可以用上手机。如果说乔布斯的簇拥者是“果粉”,那马斯克的粉丝就是“爱马士”。但也许一个世纪后,人们可能更会记住马斯克,因为飞船和特斯拉可能才是拯救世界、改变未来的神器。
乔布斯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马斯克悄悄的来了,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有时候,我想到在13亿人口的国家里,对梦想和现实感到困惑的人那么多,就有一种要做点什么的冲动。我也经常在想:也许10年内,中国能再出一个乔布斯,但能否诞生马斯克这样的奇才呢?此外,马斯克身上代表的创新精神和人生梦想,也正是我们领导人所提倡的。基于这些,一年前的一天,我的脑海里弹出了一个想法:写一本关于马斯克的书。
马斯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说他是不切实际的妄想症患者,也有人说他将成为再次改变世界的伟人。他有异想天开的胆气,也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旁人看来不过一枕黄粱,他却总能让“梦境”变得真切。在我的眼里,马斯克是一个充满个性、富有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马斯克取得今天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正如他在公开信中写道: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证了美国仍然具有最强的创新能力。反思我们自己,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师夷长技以制夷,位卑未敢忘忧国。每每记起马斯克的公开信,我就想把4年来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兜售”给更多的国人,为国家的创新发展之路尽一份微薄之力。
为了写好马斯克,我尽力去体验他的创业历程、去把捉他的内心世界。不仅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甄辨、筛选、多方考证、去伪存真,还不断追寻那种“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的境界。写作的过程,也让我对马斯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看来,他最成功的地方有三点:信仰物理、互联网思维和殖民星际。
物理学对马斯克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习惯于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以致他发出“我只信仰物理学”的慨叹。在马斯克的思维中,如果想做一些新的东西,就必须依赖物理学,而物理学的方法往往是反直觉的。物理学培养了他的缜密思维,经济学又赋予他的管理方法。正是这两种学科的叠加,使马斯克既能当好首席执行官(CEO),又能兼任首席技术官(CTO),实现了管理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这样,就能真正做出互联网时代最需要的低成本和高品质的产品。
马斯克也是最早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的开拓者。汽车、光伏、太空,这些看似与IT相距甚远的行业,在他手里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斯克把原本存在的生产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实用解决方案,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他不按常理出牌,他没有中间融合,只有颠覆和取代。发轫于X.com的特斯拉、SolarCity和SpaceX,创新精神永续传承,互联网思维无处不在。X寓意着未知、创新和冒险。从X.com到SpaceX.com,是“未知”的循环,是“创新”的继续,是“冒险”的征途,更是马斯克对事业、理想和人生的执着追求——永远上路,才能永远在路上。
马斯克还高调地向世界宣布他要去火星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可能成为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式的人物。二十世纪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照进光亮的窗户。数年后,一批高科技富翁纷纷开启硅谷模式进入太空产业。然而,由于巨大的行业壁垒,包括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在内的硅谷巨人均碰壁而回。唯有马斯克完成了从硅谷到太空的惊险一跳,他甚至反复说成立SpaceX就是要帮助人类变成“跨星际物种”。现在,马斯克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航天器发射和回收技术的国家和个人(另外三个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他还在以猎鹰重型火箭实现他的“火星之旅”……
写作,就像长跑,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只有经历虚脱的状态,才能体会艰辛后的美丽。马斯克曾说,他每周工作100小时。这一年,我每周花在工作和写作上的时间也接近100小时。苦中作乐,是一种极致的快乐。用第一性原理来说,我写书不为其他,只求为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马斯克,树立一个真正的学习榜样。
写作,也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我曾经在“由薄到厚”的阶段踯躅不前,又在“由厚到薄”的阶段苛刻地删除十万余字。遵循力求真实、不加虚构的原则,本书尽量还原马斯克的成长和创业经历,探究马斯克成功的关键原因,力求挖掘更多潜在的、引人深思的高价值信息。从内容上看,不仅是个体的成长历程,也包括个人情感、事业追求、理想愿景和管理哲学;还试图说明,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匹配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我一直以为:写作的目的是提出或介绍新的思想,并为他人提供思考的素材。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马斯克,并从他身上学到创新的真谛;我更希望在若干年后,中国能出现改变世界的创新英雄,中国能成为全球科技的创新中心。
备注:本文是《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后记,该书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序,孙家栋院士、柳传志先生、金一南教授、潘建伟院士、袁岳先生联合推荐,2014年10月面世。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