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救市 恢复进口关税难治本
- 发布时间:2014-10-12 07:16: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煤炭市场正面临着最近10多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煤炭需求量持续下降导致中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库存达到1.1亿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今年1—8月,全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接近70%。在这其中,个别煤炭生产大省压力尤其沉重。
面对煤炭行业出现的这一严峻问题,从地方政府到中央部门,正在出台一系列救市政策,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财政部日前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自10月15日起,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
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越来越大,早在2011年即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2年和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又分别达到2.9亿吨和3.27亿吨。而导致中国煤炭进口量猛增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杠杆的作用,中国进口煤炭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于我国沿海地区来说,通过海上运输通道向这些国家进口煤炭,其成本反而低于从北方一些煤炭大省通过陆路输入的煤炭。在恢复煤炭进口关税后,虽然煤炭进口的大门没有关上,但动力煤成本将增加20—30元/吨,这对沿海地区的用煤大户进口煤炭无疑会产生一定遏制,从而有助于减轻国内煤炭企业的库存量。因此,它可以对煤炭救市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国内煤炭市场目前面临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进口煤炭对市场份额的分食,而是在于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首先,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最近几个月,国内的工业用电量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这直接地显示了煤炭需求的减少。其次,煤炭作为一种污染严重的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显性化,随着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普及,传统的煤炭市场需求也不可避免地会减少。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积极变化,而煤炭行业由于依然停留在依赖原有经济模式的老路上,其困难自然难以解决。很显然,通过恢复进口关税来遏制进口煤需求,对于解决煤炭行业面临的这种深层次问题,连治标都谈不上,更谈不上治本。
我国此前实施进口煤零关税,其目的虽然是为了调节国内煤炭市场余缺,满足在投资扩张模式之下对煤炭的旺盛需求,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加快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煤炭市场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指令性政策在市场的作用下不得不终结。其次,沿海地区的煤炭需求大户通过进口煤炭产品,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将这种积极作用释放于社会,有利于平抑其产品价格。再次,进口煤的出现,可以促进一些资源大省减少煤炭生产,将埋藏于地下的资源留给子孙,使已经受到严重创伤的生态恢复平衡。
可惜的是,由于国内煤炭行业对煤炭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导致煤炭进口能够发挥的这种积极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最为严重的是,面对煤炭需求的减少,国内煤炭企业依然在“大干快上”,而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压缩产能,并推进结构转型。一些资源大省尽管面对不断增高的煤炭库存,对化解产能也有一定动力,但一旦面对产能压缩之后地区GDP的下降,其保产能的动力更强劲。另外,煤炭生产税费沉重,公路长距离运输收费高昂,这也导致国内煤炭在与进口煤的价格竞争上只能处于劣势。
因此,要解决国内煤炭市场面临的现实困难,最为重要的并不是通过恢复进口关税来为国内煤炭腾出市场空间,而是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压缩过高产能,减轻高库存压力。昨天,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举行的煤炭行业脱困情况新闻通气会上,有关部门披露,我国将把控制煤矿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和不安全生产行为,作为近期推进煤矿脱困工作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四部门提出的措施明确了数字目标,今年年底要确保完成关闭煤矿800处、力争1000处的目标,还实行了煤矿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的措施,今后一定时期,凡新建煤矿项目和新增产能,必须按一定比例淘汰落后产能。与恢复进口关税的救市政策相比较,这些措施对于改变我国煤炭市场的业态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积极效果,现在需要的是必须落到实处,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因救市的需要而常常束之高阁。周俊生(上海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