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村庄处处入画图

  • 发布时间:2014-10-11 07:52:1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冯雷 王会 张伟宾 通讯员 孙亚安

  改水改厕、污水处理,这是向农村传统生活方式说再见的宣战。

  城乡互动、产业富民,这是让农民分享市场机会的“益农式”发展实践。

  生态宜居、文化传承,这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守望乡愁的美丽转型。

  去年以来,河北省廊坊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动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建设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攻坚行动。

  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在京津走廊、潮白河畔,感受了这场让6429平方公里农村面貌悄然换装、让300万老百姓幸福满溢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幸福街上的幸福故事

  ——“面子”“里子”一起抓,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功夫下足;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充分发挥农民改造居住环境的意愿和能动性。

  走在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半边店村、香河县大荒庄村等乡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绿树或与鲜花相映成趣,或与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点缀成图,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上看不到杂物,三三两两的人群或在街边树荫下聊天,或在街角广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村子里,有好几条街道用“幸福”命名。在半边店村,干脆所有的街道都用“幸福”命名,“幸福一街”“幸福二街”“幸福三街”……依次排开去。除了用“幸福”命名,还有诸如“和谐”“祥和”“团结”等街道名字。从没有名字到“幸福祥和”的街道名字,充分展现了在农村面貌改造过程中老百姓对居住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期许。

  而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幸福和满意的,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给他们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

  “以前这就是个大臭水坑,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公园!”在大厂县王果子村,76岁的老人王秀英正坐在自家门前的公园前看风景。老人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路好走了,房子也漂亮了、暖和了。

  老人所说的房子暖和了,是指给农村民居加厚保温板的行动。廊坊市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这种干挂保温板加抹防裂砂浆的方法对墙体进行改造,相当于给房子穿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暖衣,在冬季能使房屋温度提高3摄氏度以上。

  不仅这种看在眼里的道路和房屋悄悄换上了新装,看不见的犄角旮旯如厕所和污水处理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大厂县褚各庄村,记者看到,街道上、家门口的露天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自家院子的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双瓮漏斗式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甚至是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都干净卫生,无味无蝇。

  “以前夏天上厕所的时候一进去就得赶紧出来,没几分钟就被蚊子叮一个包,改厕以后蚊子、苍蝇都没了。”褚各庄村李红福的妻子说。

  看到改厕的效果后,邻村的乡亲们也纷纷要求所在村加快改厕进度。

  不光厕所改了,农村里也有了污水处理设施。

  在各县农村推广的分散式人工潜流湿地污水处理设施,不仅让污水不乱流,而且集中起来的污水经过过滤炭包分解,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

  无论是改水改厕,还是给民居穿上保暖衣,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并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从“面子”到“里子”,再从“里子”到“内核”,房屋更暖和更漂亮了,卫生条件更好了,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为了配合整洁道路,农户的庭院收拾得更干净、更整洁了,门楼更漂亮了。

  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农户随处堆放垃圾的行为少了,有了专门的队伍收集处理垃圾。

  为了建设文化广场,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还纷纷解囊支持电子显示屏和秧歌队的服装道具。

  换装的同时让美丽更可持续——通盘考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面貌提升,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城乡互动过程中为让美丽持续下去创造条件。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并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的过程。

  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规划先行,为农民开辟多种经营渠道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成为廊坊市各区县的主导思想。

  走进固安县林城滤芯工业园区,傍晚的彩霞映衬下的千亩花海婀娜多姿,统一规划建设的欧式建筑整齐排列,大大小小的300家滤芯企业就分布在这花海和欧式建筑中。该村抓住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这一有利契机,对村里的滤芯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实行集中管理,既实现了环境的集中整治,又实现了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了产业层次。

  南王起营村是固安县花木种植专业村,全村花卉收入超过1亿元,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村民富了,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就强烈了。今年以来,该村对村内的主干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房前屋后和庭院都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引进了天然气。南王起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京津冀客商纷至沓来。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一方面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就是在环境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富民。”固安县委书记薛永纯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以来,该县按照“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村街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发展棚菜、花木、渔具、滤芯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农村产业的发展支撑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该县已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53家,带动1.2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三河市燕郊镇大石各庄村对全村1000多亩老梨树进行了高接换头改造。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到5000斤左右,仅按每斤1.1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梨树的收入就可达到5500元,比过去提高了六七倍。

  如今,大石各庄村又先后筹办了“梨花节”“采摘节”,建起了“农家院”。梨花盛开时节,外地和本地游客纷纷来到大石各庄村观赏梨花,梨园成为花的世界,洁白如雪、晶莹剔透的梨花吸引着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每年8月的采摘节,村干部引导村民利用各家庭院搞休闲采摘活动,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别有一番情趣。

  除此之外,大石各庄村立足于距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开展梨树认购。对城里人来说,只要300元就能吃到自己梨树上的梨,安全又放心。而对农民来说,1亩地的收入将达到1.5万元。

  与此同时,适时引导村民发展树下生姜种植,全村600多亩梨园得到了综合开发,树上长梨,地上种姜。目前市场上每斤生姜3~4元,按每亩产姜2000斤计算,村民每亩又增收6000~8000元。

  “只要把梨树种好了,就相当于老百姓引进了好几家无污染的大企业,梨树就是我们村发展的根。”大石各庄村委书记赵劲松说。

  香河县围绕“荷花之乡”创建工程,引导村街利用闲置坑塘种植荷花,庆功台村种植荷花1万余亩,在美化村庄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3000万元。

  大厂县注重改造提升行动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威武屯村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河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生产基地”,带动了该村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通过两年来在561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和53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率先实践,引导扶持,廊坊市已启动实施产业富民项目700余个,总投资157亿元。

  在重点村的带动下,全市培育家庭农场32个、农业公司145家、646个专业大户及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达1572家,新增562家,带动25.4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在城镇化中守望美丽乡愁——传统美德、现代文明与生态文明融汇交织,让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可持续,并内化到农村生活现代转变的过程中。

  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墙面彩画在采访的村子随处可见。除了这些传统美德教育,还有“共与父母度节假、常为父母拍照玩”等“新二十四孝”。站在新的视角对传统美德进行诠释,把其与现代文明道德风尚结合起来,以四扇屏的形式,绣成画像,人们到此纷纷驻足观看。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提升的不仅是物质文明,更包括精神文明。

  在三河市燕郊镇东吴各庄村,围绕四株百年古槐建起了文化大院,废弃的村委会房屋被改造成了“槐迎才书画院”,农民原来拿铁锨的手拿起了画笔、抒情言志、笔走龙蛇,成了新型的文化人。

  在香河县王指挥庄,以该村村民王从民身为“京东大鼓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契机,每周都要进行多次表演;对村内清朝初年的“宝庆寺”遗址进行重建;围绕村内古槐进行“木”业规划发展利用;围绕京杭大运河规划“水”的项目开发。“水、木、鼓、寺”相得益彰,老百姓既有生态涵养区,也有文化活动区,还能就近在印刷企业上班,不亦乐乎。

  在固安县屈家营村,白墙、灰瓦、青砖地,独具特色的民俗壁画与雕刻在街道上的古音乐符号传递着600年古乐的声音;别致的凉亭、古朴的音乐会堂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赏古乐、泡温泉和现代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新村,让传统文化意韵和现代文明气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汇合融聚。

  在大厂县回族聚居村南王庄,守国法、传正道的清真文化与现代产业和文化活动和谐发展。“真是赶上好时候了,谁能想到我们农民也能有公园!”在广场遛弯的大爷王广博说,农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得民心,也受穆斯林的拥护。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传统农村的民俗风格、产业特色、文化底蕴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被更好地传承发扬,让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农即使城镇化了,也有一个心灵归宿。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在注重人与社会、与市场的和谐共处之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颇为重视。

  三河市大定福庄利用国家扶持政策,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了太阳能发电项目和沼气站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占地13亩,年发电量40万度。目前太阳能板已安装完毕。沼气站项目占地4亩,年产沼气18万立方米,能够满足村民烧水、做饭需求。目前,主体工程和入户管网已完工。这两个项目不仅节能降耗、生态环保、净化环境,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村民的生活成本。

  在廊坊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各种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不断被创新应用:“庭院一体化+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户存、村集、乡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沼气净化池、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等清洁能源技术;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无害化卫生设施;燃气、地热供暖,沼气、氢烃气、地源热泵、生物质型煤锅炉等新能源、新技术。

  随着一项项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村在实现美丽换装的同时,也完成了“强身健体”,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村富人美,这样的农村比城市更有吸引力。

  重点村厕所改建、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六项重点任务全部达标;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饮水安全实现全市域覆盖,厕所改建、村庄庭院绿化全市域推进。

  在位于京津走廊上的3000多个行政村,这场告别传统生活方式,走向现代文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提升行动正成为面向京津、展示河北农村新风貌的靓丽窗口。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