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豪情激越满天山

  • 发布时间:2014-10-07 06:02:3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作为全国长绒棉生产繁育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资料图片)

  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成了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棉纺织产业基地。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6团亚堡哨所民兵付华,自发在边境升国旗40余年。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1954年,根据国家战略需要,10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兵团将所属师、团大部布局在沙漠边缘、戈壁荒滩、边境沿线,“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60年来,在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忠实履行使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屯垦戍边六十年,豪情激越满天山。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发扬兵团精神,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一穷二白到后发赶超

  初秋,兵团大地色彩斑斓,一幅丰收画卷在天山南北徐徐展开。

  在八师148团,万亩棉田一展平,棉桃朵朵渐次开。望着丰收的棉田,职工王寿虎高兴地合不拢嘴,“去年用人工采棉,费用是每公斤2.2元;今年采用机械采摘,费用每公斤只要1.2元,成本下降不少。”

  今年,148团种植20万亩棉花,首次100%实现机械采摘,全团籽棉总产预计突破8.3万吨。而在兵团成立当年,全兵团棉花总产量只有1900吨。经过60年的发展,去年这一数字已达146.5万吨,棉花产量占新疆四成,占全国五分之一。

  与棉花一样,红枣产业也是兵团的优势。在一师11团,5.5万亩枣园迎来丰收,成熟的果实像小灯笼一样迎风摇曳。“原来放任枣树长高,六七年才能结果,增收慢;现在把树干‘截掉’一半,第二年就能结果,而且亩产不仅没下降,还实现了翻番,增长到700多公斤。”11团职工库尔班·肉孜笑着告诉记者。

  棉花和红枣这“一白一红”是兵团农业的缩影。经过多年耕耘,兵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红枣产区。经过60年发展,兵团全国节水灌溉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农业机械化推广“三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2%。

  可喜的是,农业在保持相对优势的同时,其占兵团经济的比重却在下降。2011年,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4∶38∶28,二产比重首超一产,到去年底进一步优化为29.4∶42.1∶28.5。在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也在优化:1981年,兵团轻重工业比重为73.8∶26.2,去年则为36∶64。

  兵团成立60年来,工业企业数量增长了60.5倍。1954年,兵团工业企业共87家,到去年底,已达5267家。如今,108家大中型企业支撑起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农牧机械、新型建材、矿产开发和氯碱化工等六大工业支柱。

  从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

  在“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市,街头绿树掩映、草色青青。路在林中,城在绿中。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当年作家艾青笔下这座“年轻的城”,如今依然年轻。

  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常委、副师长庄建武说,石河子在建城之初,老一辈军垦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先栽树后修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思路,从天山深处采集树种树苗,逐渐把戈壁荒漠建成绿洲,创造了奇迹。

  与石河子一样,五家渠也是一座绿色之城。夏日里,位于市郊的青格达湖畔,180余万株郁金香吐露芬芳,吸引乌鲁木齐、昌吉等地游客游湖赏花。

  按照“生态、休闲、宜居、宜业”规划建设的五家渠市,绿化率达41%。过去这里只是“五户人家一条渠”,建城10年来城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14.2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从26亿元增加到185亿元。

  60年来,兵团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62.3%,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和自治区5个和14个百分点。目前,兵团已建成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北屯、铁门关、双河共七座城市,建制镇达到5个,形成了上百个团场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实现了从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的转变。”十三师党委书记、政委黄志刚告诉记者,力争年内红星市建市工作取得突破。

  城市凝聚人心,迸发活力。兵团司令员刘新齐强调,城镇化建设要注重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流物流集聚,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打造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屯垦兴则西域兴。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日起,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西北边防就成为兵团人的神圣使命。

  “敬礼!”清晨,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十师185团桑德克哨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26年如一日,升旗、巡边、护林、守水,护卫祖国边境一草一木。这个夫妻哨所离界河仅几米,周围是沙山、树丛,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雪深严寒。“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马军武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会一辈子坚守下去。”

  “我家就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边境线上种庄稼,铁丝网前放牛羊。”这是马军武写在哨所日记中的一段话。像他一样,广大兵团职工牢记使命,一手建设边疆,一手保卫边疆,成为永不换防的国土卫士。60年来,兵团58个边境团场,分布在新疆2000多公里边境线上,筑起铜墙铁壁。

  在兵团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师、团场干部以及45岁以下职工全部参训,提升军事素质和反恐维稳能力。同时,兵团建立了全年轮训备勤的民兵应急机制,在重点敏感地区组织民兵应急分队,确保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