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收益高于平日 国庆长假理财谨防“时间差”
- 发布时间:2014-10-02 15:17:0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上海10月2日电(记者王原、王淑娟)十一长假前夕,打着“国庆专享产品”的银行理财产品频出。统计显示,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3%,远高于平时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水平。业内建议投资者在选择时不应只看产品收益率,还要注意产品的投资期限,谨防理财产品打“时间差”。
产品收益高于平日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9月29日,累计有86款国庆专享人民币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投资期限为101天,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3%,远高于过去几周人民币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
上海投资者沈女士发现,虽然收益高于平时,不过市场上6%以上预期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却再难寻觅。“有5.5%以上收益率的产品都很难看到,而且门槛都很高,几乎都在10万以上了。”
在统计的86款理财产品中,仅有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3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落在5.5%到6%区间;39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落在5%到5.5%区间;有6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落在4%到5%区间。
银率网分析师表示,国庆前期各个银行均涌现出很多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投资者在挑选的时候,不要只看产品收益率,还要注意产品的投资期限,尽量选择一个月到两个月投资期限的品种,同时,从理财的角度,也要考虑到年底也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发售,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腾挪资金,再赶最后一波理财“末班车”。
理财谨防“时间差”
国庆节前后,正值银行三季度末“揽储”的关键节点,不少银行理财也利用国庆长假打起了时间差。
“例如我们之前发行的一款35天期限的理财产品,产品的到期日是9月30日,但是一般实际资金的到账日期都是在下一个工作日。”上海地区某商业银行一位客户经理透露,这刚好碰到十一长假,那在资金到账日前的一周,其实并不计算收益。
银率网分析师表示,这类打时间差的理财产品也许看上去收益高于其他期限更长的产品,然而由于到期日刚好卡在假期开始之前,所以投资者其实遭遇了一周的“零利息”,这类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上反而被人为降低一个档次。
据上述银行客户经理说,一般三季度末都是考核存贷比的时点,银行揽储的压力比较大,“并不是占客户几天利息的便宜,实际上是让存款在量上比较好看”。包括一些募集期在长假之前的产品,客户的资金虽然在9月30日前到账,但是实际投资期限却是从国庆之后的工作日才开始,而这部分理财产品的认购资金自然也算在客户经理“揽储”的业绩之内。
避免掉入理财陷阱
目前投资产品种类很多,购买的渠道也很多,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认清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的道理,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收益率。
首先,对于那些习惯于通过银行来理财的投资者,如何识别是银行自行开发的产品还是代销的投资产品十分有必要。
据记者了解,正常情况下,投资者在银行的营业网点可以接触到的金融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银行自己开发的金融产品,如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贵金属产品、信托产品等。这类产品完全是由银行自己研发的,出了问题,银行要负主要责任。
而第二类金融产品则是银行代销的产品,如某些保险产品、基金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投资者需要看清具体的产品说明,弄清楚属不属于代销,最终产品的募集资金投向何方。
其实,如果是银行正规代销的金融产品,而不是理财经理“私单”销售的,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对其所做的营销宣传和销售过程的合规性也要负责任。如银行不能做虚假宣传,必须充分向客户提示产品的盈亏风险,更不能代客操作。
业内专家提醒,一般情况下,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市场其他投资工具,且销售人员承诺保本保收益、越早买收益更高等,这时消费者就要多一个心眼了,避免掉入理财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