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小策略撬动大文明

  • 发布时间:2014-09-30 02:51:2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通讯员侯刚郑军石勇田彬

  城乡环卫一体化——

  “6块钱的主意”换来乡村蜕变

  大黄乡大张村,一个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最北首的偏远村。外人进去,看到整齐划一的街道,街道两侧成行的白蜡树,无不为这个村的“干净”竖大拇指。村支部书记张德华自豪地说:“村里能变得这么干净,得益于当初‘6块钱的主意’。”

  那是2008年,大张村刚刚完成村庄街道规划,街道框架为一横两纵。可是,由于缺乏卫生管理,新街道迅速变成了“柴禾堆”、“牛羊圈”、“摊粪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村“两委”讨论决定通过栽树“撵”垃圾。即:由村集体按每棵6元价格购买白蜡树,沿街道两侧栽植;在谁房前屋后由谁管理;待树苗成材出售后,按照集体、农户三七分成。

  利益驱动,村民“上心”,树苗存活率高达97%。2013年春,首批白蜡成材售出360棵,单价380元,共收入13.6万元。负责管护的村民共获得分红9.5万余元。村里因势而动,利用集体分红购买了新树苗,选聘了保洁员,安置了垃圾箱,每天将垃圾清扫、收集,然后进县城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该村因此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村”。

  大张村的变化,是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触角”。齐河县连续3年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县、乡、村三级每15户村民设置一个垃圾桶,每50户村民设一名保洁员,每8000人~1万人配备一辆垃圾收集车,对生活垃圾实行封闭式收集。乡镇建立环卫中转站,将村里收集来的生活垃圾统一压缩,最后集中运到县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编制了一张“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网。

  如何保障这张“环卫网”有序运转?齐河组建文化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委员会,将乡村文明行动列为全县3大重点观摩工作之一,每季度观摩、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终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评体系;专门成立了5个乡村文明行动督导组,每周对各乡镇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督导并打分排名;每季度对全县15个镇街(开发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调查结果在电视、报纸上进行通报。

  目前,各乡镇全部组建了环卫所,设立了专项资金。卫生设施更齐全了,队伍更完备了,机制更健全了,全县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87.40%。

  农村道德建设——

  四字工作法捧红道德模范

  潘店镇孙堂村村民孙海英的八仙桌子正中,摆放着“潘店镇道德模范”的大红证书。她1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是全镇广为人知的孝老爱亲典型。今年的镇经济工作会议上,她还跟那些纳税大户、经济功臣同台领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让道德模范跟经济功臣一起上台受奖,体现的正是抓农村道德提升的“齐河态度”。齐河综合考虑当地人文、历史和现实追求,推出以“仁义、忠义、信义、孝义、侠义”为内涵的“大义齐河”道德建设品牌,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作为推进美德山东、厚德德州建设的重要抓手。

  围绕建设“大义齐河”战略目标,齐河每季度对四德建设观摩、考评,考评结果全县通报,形成了岗责明晰、可评可考的道德建设推进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探索“评—宣—奖—学”四字工作法,形成党委领导、群团组织负责、百姓广泛参与的格局。

  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时时开展“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评选,每周开展“齐河好人每周之星”评选,隔年轮流开展“最美齐河人”和“十佳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为确保评选工作公开、公正、透明,他们严格程序,把好个人推荐、单位推荐、网络公示、群众投票及组委会评议等5个关口,让评选过程变为德育过程。对选出来的500余名道德典型,齐河通过媒体广泛持久宣传,做到电视广播天天有,报纸连载期期登,真正将他们的事迹送到群众眼前,把他们的声音传到群众耳中,并编写《大义齐河道德三字经》、《齐河县村规民约三字经》,发至乡村、企业、学校,供学习遵循。同时全县社区(村)实现善行义举四德榜全覆盖,时时处处教育村民向善、做好人。

  “大义齐河”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宣传、崇尚、学习、争当英模已在齐河蔚然成风,形成了“英雄引领风尚,好人层出不穷”的齐河现象。去年以来,德州市共有85人入选“德州好人之星”,齐河就占了14人。其中,勇救车祸遇险群众的华店镇村民郭勇、王明利及在呼和浩特挺身救人的齐河“的哥”张建等3人入选“山东好人之星”。郭勇、王明利入选“山东好人”2013十大年度人物,张建在今年8月份入选中国好人榜。

  农民技能成长——农民进工会会员变老板

  宣章屯镇宣章社区居民王洪健,走出县工会与美东工贸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农民素质提升学习班时感慨地说:“听了这一上午的课,俺觉着咱农民搬进社区后必须提升素质,总不能光会干那些扫大街、捡垃圾的活儿啊……”

  王洪健有两重身份。他原是宣章屯镇宣章村村民,2010年搬进宣章社区,变身社区居民;此后,他们全村2000亩耕地一次性流转给新成立的美东科技产业园区,王洪健被吸收进园区,变成了一名工人。

  2011年,美东公司建立工会组织,王洪健被吸纳进去变成工会会员。农民王洪健进工会,获得的不止是身份,还能定期参加文体活动,尤其是学习职业技能。逐渐学会了蔬菜种植和规模化管理技术,2012年,他承包了2个蔬菜大棚,雇佣了5位村民一起“发财”,每年纯挣10余万元,摇身变成了小老板。

  王洪健的身份转变来自于齐河的“两区同建”。近年来,齐河已建设农村社区46个,产业园区245个,11万名村民搬进社区。

  “没有新农民,没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整治好的村庄也会很快恢复旧貌,工作成果难以持续。”齐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文豪说。为此,齐河组织开展了“工友创业行动”、“新农村新生活”等培训活动,以培训促就业。同时,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村)文体小广场建设工程,以小广场为载体,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齐河在德州市率先启动了“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工作。他们从卫生、教育等部门抽调6名业务骨干成立讲师团;按照每个乡镇每年5期,每期100人的规模,定期对农村中青年妇女进行培训;印发《齐河县“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工作考核办法》,每半年对各乡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考核。今年3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到齐河调研妇女儿童工作,并对该县的经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已培训农村妇女4027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