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社区居民自办民俗博物馆(图)

  • 发布时间:2014-09-28 09:33:36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抗日战争胜利后领到的日军皮毛靴、抗美援朝时的木头月饼模子、一百多岁的大水缸、清朝末期的首饰匣子、民国时期的藏书章……你大概不会想到,这些是社区居民自己办起的民俗博物馆藏品。

  走进红桥区咸阳北路街化工社区的民便康社区民俗博物馆,宛如时光穿梭,近四百余件展品真实再现了过去的生活场景:从火花、粮票、木质梳妆盒等日常物品,到系列照相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暖被壶到五六十年代的贴画、鞋楦,再到七八十年代的花瓶、糖罐、电扇、缝纫机……很多老物件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居委会负责人辛大姐随手拿起一个状似铁篦子的物件让记者猜是做什么的,在猜过花洒、井盖、篦子等答案后才揭晓了真正的用途:“这是以前用来罩在煤球炉上烙饼的家伙事儿,学名叫‘炙炉’,现在早就没人用了。”

  民俗博物馆里的所有展品都来自社区居民,“我们征集了两三个月,收到了近五百件展品,以红桥区的居民为主,也有其他地区的群众给我们提供的。你看,这个是社区里一个老中医小时捣药的钵子,老人活到九十多,去世后他的儿子把它拿出来展示。”拿起一件件展品,辛大姐如数家珍,展馆里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个不认识吧?这个是补袜子用的袜子架,开馆时只有一个,后来有个参观的老人看到这个,又从家里拿来了一个凑成了一对。”据介绍,民俗馆开展不到一个月就小有名气,甚至有民俗爱好者跨了几个区赶过来参观。随着市民的热情参与,展品也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房志勇 廖晨霞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