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衡量乘机风险要用事实说话

  • 发布时间:2014-09-26 08:55:15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冯帆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飞行安全总是更能触动部分乘客的敏感神经。在不少旅客心中,搭乘飞机的危险性要大于搭乘其他交通工具。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民众一度对乘坐飞机极度敏感,转而选择“将命运操控在自己手里”的自驾车,结果第四季度全美车祸死亡人数同比增加了353人,随后,人们开始理性看待航空安全。从2013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的安全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全世界民航运送乘客3亿人次,执行飞行3500万架航班,失事死亡224人,这个比例相对公路、铁路来看是非常低的。民航还是最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

  时至今日,笔者周围不少人还持有“2014年空难频发”“最近还是不要坐飞机了”的观点。然而事实是什么样的呢?截至今年8月,2014年全球10人以上丧生的空难数量为21次,按照比例换算并不比过去的4年多,因此,“频发说”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公众的担忧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航空事故本身具有发生率低、事故原因复杂和影响范围大的特点。而较低的事故发生率反而更容易被媒体竞相报道,从而进入公众视野。据统计,车祸平均每天夺走全球200人的性命,但由于司空见惯,不会有太多噱头值得媒体追踪。此外,空难原因较为复杂,并且不为大众所熟知,媒体在跟进空难事件中往往使用“探究式报道”,令空难引起的社会舆论持续发酵。在此过程中,民众的恐惧情绪被反复强化,容易在情绪主导下产生绝望和无助的强烈代入感,最终形成“乘坐飞机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其二,人们对陆上交通工具的危险性麻痹大意。汽车是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熟悉其操作,亲切感、熟悉度冲淡了安全意识,过低估计了危险性,并高估了自己在危险情形下的驾车技术。与此相反,飞机的操作和原理绝大多数人知之甚少,飞机驾驶舱和飞行员的工作流程是神秘的存在,对未知的习惯性恐惧感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力。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提出过“拟态世界”的观点。他认为,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营造出一种与真实环境相去甚远的信息环境。简单来说,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新闻筛选,我们只会了解媒体呈现的事实,只觉得媒体报道集中的内容更加严重。重空难、轻车祸的报道特点,实实在在影响着大众对不同交通工具的安全估量。

  对于单次的乘机或乘车,没有人能够确信哪一个更加安全。但是进行理性判断,摒弃印象做主,以科学的态度知悉和衡量事实,才能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地评估风险,从而根据实际需要,真正作出更为安全的出行选择。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