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户县农民画沉默之后再发力

  • 发布时间:2014-09-26 06:34:31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经得起风浪

  ■耐得住寂寞

  ■搞得了创作

  产经观察

  从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到荣登国际殿堂享誉海内外,50多年间户县农民画120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9000余件作品在美、英、法、德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万件作品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600余件作品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

  ■记者 周炜 文/图

  9月22日,在2014年国际和平日活动艺术展上30幅户县农民画惊艳亮相,让大众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户县农民画上。农民画让户县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的户县。作为户县的金字招牌,随“到户县必买农民画”声音逐渐远去,历经市场大潮的洗礼,户县农民画将走向何处?应对当前相对萧条的市场,农民画家们作何感想,又该如何应对?带着系列问题日前记者走进户县。

  前几年还可以现在不行了

  9月23日,伴随空中飘飞的雨点,户县东韩村街道非常安静,甚至很少能看到有人走动的身影。“没人来,我就把门关了。”站在自家的画室前,52岁的农民画家王乃良仍保持着“腼腆”的气质。

  走进不大的画室,记者发现里面摆满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的上百幅作品,其中一幅名为《黄河魂》的作品标价6万元。“问的人多,但还价的人很少。”王乃良笑着解释说,这是他花费四个月创作的新作品,另外还有20多幅自己都“舍不得卖”的藏品。

  “我从小爱画画,1974年中央美院在户县开门办学,我跟随老师学习才走上这条路。”王乃良说,他的作品以黄土地、黄河魂系列为主,主要展示雄浑的气势,画腰鼓是为了追求动感和力的释放。最初学完之后,因为这个行当还不能“当饭吃”,他打过工、也做过生意。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村建设,他拾起老本行开始画农民画。2001年随着村里发展农家乐,游人接踵而至,王乃良开始在村口摆摊卖自己的农民画。一年多的时间,他就拥有了自己的画室。

  “前几年还可以,但现在生意不行了。”王乃良说,兴盛那阵子村上每年至少来300至400个10多个人的外宾团,但从2008年之后外宾团就在逐年缩减。他的收入也由原来的每年10多万元降至八九万元,估计今年连5万元都难以突破。究其原因,他分析可能受经济危机影响,“老外也没钱出去旅游了”。

  另外,也与画商将农民画带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或酒店出售,市场面的逐步扩大有关。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像王乃良这样的画室在户县共有22家,各家的经营情况虽然参差不齐,但和前几年相比,收入已经大不如前。

  农民画有学院派的影子

  “户县农民画家虽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但画风、技法多少都有学院派的影子。”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王文吉介绍说,户县农民画发源于1956年户县成立的第一个美术领导小组。1957年参加丁济棠老师第一期培训班的20多人,为农民画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全国一个文化技术革命,户县掀起了大画壁画、大写标语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史无前例的民间新老艺人和社会各方美术爱好者相结合的绘画大军。1959年,西安美院毕业的陈士衡老师先后在太平大炼钢铁的工地和甘峪河水库工地各办了一期培训班,吸收剪纸、庙画等民间艺术的营养,户县农民画有了雏形。60年代随着户县农民画陆续展出,并引起赵望云、石鲁等省美协负责人注意,到 60年代末户县农民画已经引起全国的关注。

  1972年10月1日,国务院文化组在中国美术馆(北京)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览,”展出318 件。1973年12月—1974年7月31日,国务院文化组选出的140件户县农民画作品,先后在哈尔滨、合肥、上海、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太原、西安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参观人数累计87万人次。其间,中央美术学院仲秋源、古元以及中国美术界名流、教授、专家都先后来户县对业余美术作者讲课和指导,对户县农民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时光流转到1976年,户县农民画相继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悉尼、阿德雷得、布里士班,还有菲律宾、新西兰,美国的洛杉矶、纽约、休斯敦、芝加哥、旧金山、华盛顿7座城市和德国的9个地区展览。日本、德国出版了《户县农民画选》,挪威、英国、荷兰分别来户县拍了有关农民画的电影和电视片。

  外宾垂青画作逐渐步入市场

  “叫响国际之后,到户县来参观的外宾团特别多,农民画进入市场最初还是源于参展的外宾想收藏。”王文吉说,第一幅作品是层层打报告才顺利成交的。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户县农民画真正进入市场。

  “起初农民画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外宾,后来国人也开始收藏。”潘晓玲是进入市场较早且做得最好的一个。坐在自家宽大的画室里,潘晓玲回忆说,80年代初期,她在半坡景点现场作画,外宾排队等候。“要画的人太多,但每天最多只能画一幅,即便晚上加班依然供不应求。”潘晓玲说,经常是墨迹未干就被“抢走”,不少外宾都是用手托着画作在太阳下晾晒。2002年潘晓玲建起了自己的画室,一段时间以来,她每天雇佣30多人帮忙临摹、上色……生意好得不得了。

  “到户县必买农民画”,在外宾的助推下,国人也纷纷加入收藏户县农民画的行列。在这股收藏风的吹拂下,北京、山东等外地画商也纷纷拥进户县到处“抢画”。一时间,不少画室都雇人帮忙上色、填涂以增加产量。

  为迎合市场,大家都拣销量最好的画作复制,那个时期农民画呈现出单一商品化的特点,反复印制、千篇一律地重复,也让不少消费者对农民画产生了审美疲劳。忙于应对市场,画家们很难静下心来创作,业内有种坐吃山空的感觉。

  “萝卜快了不洗泥”,加之一些粗制滥造、复制印花的画作也开始流入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画的声誉。为保护农民画的品质,户县政府及时成立了专门的鉴定中心与销售中心,严把专业评级和专利认证,严把市场准入,并收到了一定效果。

  扮靓新农村新壁画悄然兴起

  “为擦亮农民画金字招牌,多年来政府做了不少工作。”王文吉说,为确保队伍建设,每年投入10万余元举办五六期基础班、创作班和提高班。专门编写了农民画乡土教材和相关理论,让农民画走进户县中小学校课堂,培养学生们美术兴趣。2007年开始,先后在全县建立起22个农民画庄和作者培训辅导站,实行网络化辅导;加大实体和网络的宣传展示和展览交流,让农民画能够“走出去”。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画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农民画家55岁申发槽是1976年西安美院在户县培训班的学员。市场好的时候,他也曾在西安博物院现场作画、卖画。2007年他参加全县开展“新壁画”活动,返乡用绚丽的彩笔在墙上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

  随着一幅幅色调明快、内容积极向上的画作,相继登上了户县50个村庄和16个社区墙面。在绿树红花掩映下,人们既能欣赏经典的《老书记》《春锄》等作品,又能品味农村建设的题材《欢乐的村庄》《无土栽培》等。“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户县的壁画也成了画乡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事壁画七八年来,我们不但走出户县,而且已跨出西安。”申发槽说,目前画壁画的3支队伍有10多个人。通过松散结合,他们已经走出户县进入周至、长安,走出西安到过乾县、眉县……“把手头太平的壁画做完,我们在富平还有活。”

  另外,现在城里人装修也有在电视墙上画壁画的,这让悄然兴起的新壁画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和过去纸上、布上作画不同,墙上比例不太好掌握,画起来难度较大,但申发槽表示收入却比过去卖画能增加一两万元。

  发展延续绕不开大环境

  “从1958年的大画壁画,到2007年的新壁画活动,再到核心价值观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农民画内容都是积极向上地弘扬主旋律。”王文吉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传承良好家风等为主题,户县农民画家们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农民画公益广告作品。

  其中,200余幅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作为通稿在全国推出。48幅作品被中国文明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专栏刊登,占同期作品总量的五分之一。户县农民画公益广告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后,还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并让户县在全国介绍经验。目前全县已有12名农民画家,被中国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聘为委员。

  据了解,在户县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经过培训的农民画作者有2000多人,骨干能占到300多人,但作品能真正进入市场的还是以现有22家画庄为主。“现在从事农民画大多是我们这些50多岁以上的‘老人’,因为没效益年轻人很少参与。”申发槽说,没有新人画画,农民画仅靠新农村、核心价值观等国家政策支撑,后劲不足的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重视。

  “市场不景气,我正好可以静下心来搞创作。”潘晓玲说,当前市场不好,主要是没有精品,只要有好作品市场自然也就打开了。“潘老师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搞创作、出精品意味着户县农民画正在从大量制作的商品向艺术回归。”在充分肯定户县农民画发展的同时,王文吉遗憾地说,和传统的国、油、版、雕等大画种相比,目前农民画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如果经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能让其成为一个画种,他相信户县农民画还会走得更远。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