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
- 发布时间:2014-09-24 11:33:36 来源:滨海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昨天举行的平行分论坛关注的议题可谓精彩纷呈。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南南合作论坛、中英携手共建可持续发展城市及城市更新等分论坛,以全球视野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合作前景;“城市矿山”与资源再生论坛、生态城区的建设与范例等分论坛,从生态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入手,围绕成功范例,研讨可供复制的全新经验;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等分论坛,聚焦生态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则从国家战略高度探寻生态城市发展的区域合作之路。
在这些平行分论坛上,国内外嘉宾分享着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聚焦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嘉宾观点的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将为“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的建设,提供具有全球视野、行业高度的“滨海经验”。 记者 王森
1 关键词:中国经验
借鉴中国经验 加强合作交流
“在我的家乡肯尼亚,气候变化造成了牛羊死亡,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国别主任芮婉洁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政策交流与技术合作研讨会上讲述着她的经历。在她看来,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学习并与中国展开广泛合作。
芮婉洁指出,中国目前在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已占到了全球的1/3,在碳排放交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先行者。发展中国家在借鉴中国经验的过程中,在关注中国相关政策内容之外,更应关注中国在推进相关政策实施中积累的经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认为,政府等方面应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资金,包括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方应该不断深化合作。同时,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先进技术应用方面,率先在高附加值行业推广,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多的收益。记者王森
2 关键词:城市更新低碳生态
将英国绿色发展理念应用到中国城市更新
“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城市重新发展和繁荣,这就是城市更新最根本的目的。”在“中英携手共建可持续发展城市及城市更新”论坛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所长徐振强就如何通过中英合作助推我国城市更新做演讲。他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着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协调、规划策略方法技术有限、融资机制政策不足等问题。而英国城市更新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要将英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应用到中国绿色城市上。
“除了政治上的呼吁,中英两国还要具体做些可视化的项目,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与科技司仝贵蝉在研讨会上说,她从英国专家和政府那儿学到很多关于绿色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她更希望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工程,将英国经验直接引进到中国绿色城市发展上。
奥雅纳主任规划师梁锦诚认为,明确制度、着重整体提升和培养软实力是英国在低碳生态发展方面最可借鉴的部分。 记者哈迪
3 关键词: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人为本”
提到“智慧城市”,很多人觉得是一个高科技的领域,离普通市民很远。然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却认为,智慧城市离市民并不遥远。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单纯的硬件提升,而是“以人为本”解决一座城市内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才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根本。然而,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是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去整合所有资源的。这就需要大数据的公开,据统计,智慧城市的项目大概有2000多个,总的投入大概在1.6万亿,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大概占20%,银行的投入占到20%,而企业的投入占到了1/3,约33%,这个比例是大于政府投入,也大于银行投入的。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基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位市民的投入,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全民基础之上,通过技术革命从顶层设计来做,智慧城市才能真正的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记者胡淼
4 关键词: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直面问题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正面临着,例如水资源匮乏、大气环境质量变差、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等具体问题”,在昨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毛其智表示。记者注意到,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到了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大气污染严重、产业转型缓慢等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表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探索一种“中央调控、规划引领、空间治理、地方和市场合作”的机制和方法,以共同应对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郐艳丽则认为:水是花钱也买不到的珍贵资源,京津冀三地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协同发展,可以学习美国、以色列等在水处理方面技术、管理领先的国家。比如,美国有很好的水资源处理模型,可以准确计算和分配水资源,以色列有很好的海水淡化技术等。
记者张维维实习生牛靖文
5 关键词:智能公共系统
智能公交系统助力绿色交通
城市规划,交通先行。而绿色交通则需要交通结构的不断调整。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陆化普认为,目前,实现绿色交通首先要实现公交优先,只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才能减少拥堵、减少尾气排放量。然而,如今大多数市民,不愿意选择公共交通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方便、不能准时到达目的地。因此,智能公交已突显其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城市试点推动智能化交通系统。如在兰州智能公交系统已经在应用,以前一座城市的公交车站需要有2000多位公交调度员,而如今不需要了。市民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及时查看公共汽车所在的位置,以及几点几分到达车站,市民可以享受无等待乘车。而正点率以及节油情况,也都将进入公交司机的工资考核制度内。未来,智能调度、管理,精细化的信息公布或将成为绿色智能交通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记者胡淼
6 关键词:校园景观建筑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空间理序让大学升级
“不适宜的扩建对校园的破坏是致命的,反生态、不讲效能的项目都站不住脚。”在“生态城市建设与案例”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孙凤岐列举中外大学校园景观实例,表达自己对大学建筑的思考。他以哈佛大学为例说:“哈佛的建筑和空间相当多元,涵盖了不同的场地、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声音、强烈的对比、柔和的转化、丰富的风格、优美的小路、许多突兀的景致以及突然闯入眼帘的美丽建筑。这些错综复杂的景象,都是一点一滴在时间中酝酿、集结而成。”
通过对清华大学近20年校园变化的对比,孙凤岐教授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空间理序才能让景点升级,要拆整并用,绿化融合,在规划中多注意实用性,更多地关心人的需求和社会责任,这样自身的美感油然而生。他还强调,对于环境的修复,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城市,国家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法规。记者哈迪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