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异地财富中心 “高大上”看上去很美
- 发布时间:2014-09-19 09:57:3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虽然从2012年开始,银监会就支持信托公司成立异地财富中心,但不少信托公司是直到今年“99号文”出台后,才开始真正着手建立自己的财富中心,异地财富中心也越来越多。近期,《证券日报》记者对设在北京市的部分信托公司的财富中心进行实体探访。发现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过多推销产品而忽略风险提示;二是人员专业性不够;三产品有限,财富中心利用率不高。
“高大上”财富中心看上去很美
位于复兴门内大街远洋大厦内的中原信托财富中心是四个月前才成立的,装修一新的屋子里四处还扔着除味包。正对门的招牌在灯光的强调下,格外耀眼。但摆着六套办公桌椅办公区只有两名销售人员在,非常安静。
实际上,在同一栋大楼内,还有中铁信托、方正东亚信托、中海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财富中心。不过,据方正东亚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财富中心是2012年成立的,各项开展业务顺利。
被称为金融“高富帅”的信托公司设立的异地财富中心也是“高大上”。首先是地段“高端”,基本在金融街、长安街或者附近的繁华商业地段;其次是办公楼“大气”,泰康人寿、远洋大厦等;办公环境“上档次”。
据了解,目前为止,大部分信托公司都在北京开设了财富中心或者业务部。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对于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并没有低于限制,但一直以来,由于信托公司的股东背景和实际需要并不迫切等因素,设立异地财富中心的并不多。近年来,信托快速发展,管理资产规模已经仅次于银行,业务和投资者也开始遍及全国,设立异地财富中心成为趋势。不过,目前信托公司设立异地财富中心的城市都选择辐射性较强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初前后,许多信托公司都开始筹建自己的销售渠道,主要通过设立产品营销、客户服务和财富管理相应的职能部门。据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66家信托公司中58家均设立了产品营销、客户服务和财富管理部门。2013年、2014年信托公司纷纷开始设立异地财富中心,长安信托、方正东亚信托、中投信托、华澳信托、华宸信托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推介产品忽略风险提示
风险与亏损事件正在信托行业频频上演,但本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财富中心的销售人员在推介信托产品时,仍忽略了风险提示,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产品的优势讲解上。
专家表示,信托行业已开始显现疲态,数年来“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被逐步打破已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没跟上,将引发社会事件。
在走访过程中,本报记者遇到的一位资深信托投资人也提出了“风险提示不够”质疑。
在一家财富中心,销售人员向本报记者着力推荐一款名为“蜀都川菜产业园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政信合作项目产品。
该产品的预期收益率9.6%——10.5%;交易对手是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志在打造全国唯一的以地方菜系为主导的特色“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园区目前有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入驻(味千拉面、郫县豆瓣等),未来入驻企业会进一步增加,发展势头良好;公司资产规模逐年扩大,盈利能力较强,履约有较强保障;还款来源是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整理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732.57亩,郫县土地储备中心按每亩72万元收购,可实现收入52745.04万元,还款来源有保障。
销售人员按照推介材料一一介绍,整个过程,唯独没有提到“风险”二字。
一直以来,信托的“刚性兑付”规则深入人心,而这也成为投资者选择信托作为投资渠道的重要因素。“风险”二字推介过程中不仅被销售人员被忽略,投资者同样也忽略。随着“刚性兑付”即将打破,风险提示应该在推介过程中本着重强调。
上述投资人表示,风险提示不够,销售人员专业性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作为金融产品的推介人员,有很多对基本的监管政策都不了解,只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材料进行推介。
较多“空窗期” 财富中心利用率不高
从本报记者的走访来看,不少财富中心都处于“空窗期”,没有在售的产品,“高大上”的财富中心利用率并不高。不仅如此,多个财富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建议到公司的官方网站看产品,然后再向财富中心预约。
早在2012年初,大部分信托公司渠道自建已经开始,在公司所在地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立自己的财富中心,从建立至今已有2年多的时间。而目前信托公司产品销售通过直销完成的占比仍在少数。
不过,这些财富中心的业务稀少业余今年的行业的大环境有关,不断传出的各种兑付危机让整个行业面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况,不少信托公司都收缩业务。一家总部在成都的国企背景的信托公司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行业处于低谷,产品很少,目前财富中心主要是维护、接待华北地区的客户。
对于目前信托公司财富中心的整体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财富中心,作为信托公司的部门,目前只卖信托公司自己的产品,此外还担任着产品分销、客户维护的职能。要想做真正的财富管理中心,就应该扩充产品线,将其他公司或其他类型产品纳入其中,真正地为客户定制财富管理方案,而不仅是为营销自己公司的产品。(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