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户 有了当小包工头的梦

  • 发布时间:2014-09-19 06:36:05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家是避风港,有个稳定舒适的家是阖家幸福的基础。但这样的家对酉阳县板溪镇居民杨海明似乎遥不可及,3个孩子,6口人,全家人的收入来源只靠他一个人务农和打点零工,年收入不到3000元,还有个常年多病的爸爸要照顾,全家人挤在一间50平方米的破木房子里,是全村出了名的特困户。

  让他没想到的是,3天前,他搬进了2居室的楼房,几个月后,他们还将搬进3楼1底的新建房,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改变,来源于今年县里实现的干部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昨天,记者来到了杨海明家,看到了帮扶带给这家人的改变。

  壮年时成了村里特困户

  昨天,记者来到板溪镇三角村村民杨海明家时,他正在和妻子周凤银商量筹备修建新房的事。

  而就在3天前,他们一家6口人还挤在山沟里一间50平方米的破木房子里,“漏水,年久失修,冬天冷、夏天热,最关键的是离城镇远,最大的孩子11岁,读书单程都要走1个多小时,条件很差。”

  因为有3个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才不到2岁,妻子没有工作在家照顾。32岁的杨海明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2003年,他又遭遇车祸,背部受重伤,从此不能干重活。夫妻俩都是小学文化,没有其它的生活技能。家里只有靠杨海明种水稻、玉米维持,全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

  上有老,下有小,虽是壮年,但缺乏生存技能。杨海明一家是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户。

  再过三月就能迁新居了

  盼望过上好日子,这是杨海明一家一直追求的梦。

  今年7月起,酉阳县里开始在乡镇实行“精准扶贫”,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实地了解贫困户情况,然后每个帮扶人针对帮扶对象的贫困原因,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帮助他们一步步改善生活。

  板溪镇财政所出纳石华珍成了杨家的帮扶人。结对帮扶后,石华珍每个月都会带着米、油、牛奶等生活用品来看望杨海明一家子。不仅如此,每次探望,石华珍都能帮杨海明家解决一些最急切的困难。

  上月底,杨海明的母亲去世。然而,一贫如洗的杨海明甚至连母亲的安葬费都拿不出来。不知如何是好的一家子只好找到了石华珍。了解情况后,石华珍立即替杨海明向镇政府申请了1000元的临时救助资金,有了这笔钱,杨母的后事终于得以顺利进行。

  “平时,逢年过节,石华珍总会给我们买米买油,她对我们真的很巴适。”杨海明妻子周凤银很感激。

  杨海明一家的生存环境是石华珍最心焦的。特困户加上老房子在“九龙眼水库”上,涉及到移民搬迁,可杨海明并不知道这个政策。石华珍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杨海明一家得到一笔搬迁安置费,加上政府给他们每人6400元的建房补助,修一栋新房绰绰有余。

  旧的房子要搬移,新的房子还没修好,石华珍又帮助杨海明一家联系暂住点。一套2居室楼房,免费让他们暂住。

  昨天,站在阳台上,杨海明指着河对面一排灰色的小洋房告诉记者,那是他们新建房的地址,再过三个月左右,等新房建好,他们就能搬进三楼一底共600多平米的新居。

  以后准备当个小包工头

  “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房子住啊,比城里人还住得好。”周凤银不住感叹。

  如今,暂住点和新居都在板溪镇上,孩子上学只需要步行10分钟。老大兴奋地说:“这里比以前那里好,我上学近,中学都能回家睡午觉。”

  更可喜的是,为了让杨海明有一技之长,在石华珍的帮助下,杨海明正在学做泥水匠。而新房位于板溪轻工业园区内,妻子周凤银也能在工厂就近务工。

  “新房建好后,我准备用剩下的钱去接点活路,当个小包工头!”谈到未来的打算,杨海明说,一家人有了盼头。

  重庆晨报记者 欧阳玉姝 报道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