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 发布时间:2014-09-19 02:52:1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何绍周 何仕飞

  群山叠翠云雾绕,黔北茶乡赛江南。8月12日,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农业部组织建设的第19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当日,以大学生村官创业为主题的核桃坝村培训基地首期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贵州等地的100名大学生村官在这里参加为期一周的学习与交流。

  “这里环境太好了,真是胜似江南,没想到在贵州有建设得这么好的新农村。这样的现场培训让我很受震撼。”学员张军如是说道。

  核桃坝村村委会主任周昌明说:“以前我们要想学些技术和知识,那是很难的,主要靠师傅带徒弟。这次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落户我们村,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学到很多新东西了。今年农业部还专门下派干部到我们村来工作。这块牌子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我们一定要把基地建设好,把村庄建设好。”

  农业部为何将贵州省惟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选在核桃坝?原来,核桃坝村的发展故事正是中国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告别贫困创造幸福生活的典型缩影。

  饮水思源看支部

  “农民富不富,全在党支部。”这句话生动诠释了核桃坝村一路发展壮大的来龙去脉。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核桃坝村远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村边湄江河水潺潺流过,村民却苦于缺乏灌溉设施,打不上粮,吃不饱饭。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何殿伦决心带领村民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拦河筑坝,引水入村。时值1965年的寒冬腊月,村里17名勇士跳入冰冷河水打桩,拉开工程建设序幕。次年春,筑坝引水成功。核桃坝村的老党员、村小学老校长金继强回忆说:“引水成功那天,全村鞭炮齐鸣,很多人喜极而泣。那一刻,我永生难忘。”当年,核桃坝村的粮食产量即由75万斤陡增到150万斤。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战天斗地换来旱涝保收、温饱无忧。有了这个坝,核桃坝村也成为整个湄潭县最早用上电的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党支部的带头人思考着如何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种植习惯等情况,在贵州省茶科所的帮助下,他们认准了茶这棵“摇钱树”。但是茶叶扦插至少需要3年才能产生效益,群众当时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个时候,村里的党员带头试种,何殿伦支书更是借债买来优质良种茶苗发放给村民,并与村民约定两到三年茶树收到效益后再偿还茶苗款,如果引种不成功,所有债务由他一人承担。很快,大家就尝到了甜头,纷纷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同志将核桃坝村作为基层联系点,近年来先后多次到村里调研。在了解到核桃坝村的发展历史后,他满含深情地说,核桃坝的发展,基础在支部建设,根本在为民服务,动力在产业发展,而何殿伦老支书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

  光阴弹指飞逝,当年的数亩茶园,如今已是漫山遍野;当年的穷山恶水,如今已成桃源福地。目前,核桃坝茶园规模已达10350亩,人均3亩以上,户均超过10亩。核桃坝村也先后获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核桃坝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村里的老人经常讲,一定要记住“吃的是谁给的饭”。其实,村民们心里清楚得很,今天的幸福美好来自于昨天的艰苦创业,来自于党员模范的带头示范,来自于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

  产业升级促发展

  家家户户都种茶,男女老少都摘茶,让核桃坝的村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距离富裕小康,还有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新一届班子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带领核桃坝人走产业升级之路,大胆探索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村民韩周华把自家10亩茶园流转出8亩,自己干起了茶青买卖,收购茶青年收入7万元,租金收入8000元,自家经营2亩茶园每年至少纯收入8000元,年收入比仅仅是采茶净增4至5万元。有了成功先例,村民们的流转意愿增强了。据了解,目前该村有流转意向的耕地和茶园尚有1000余亩。土地流转的加速,产业规模的提升,随之引来茶叶企业在核桃坝村投资建设“第一车间”。现在核桃坝村共有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几十家茶叶小型加工厂,年产干茶超过200万斤。

  为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民的联系,核桃坝村及时采取“支部+公司+协会”的发展模式。湄潭芸香茶业公司2012年初在核桃坝村投资500万元,组建了集茶叶加工、销售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核桃坝茶业公司,2013年8月底全面投入使用。公司负责人刘声彦告诉笔者,公司每年年初会和茶叶基地的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茶农在茶叶销售这一块是稳赚不赔的。拥有10亩茶园的农户与芸香茶业公司产生的交易额,一般就能为茶农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年增收1万元以上。

  刘声彦介绍说:“我们的固定员工都是从事技术性很强的工种,以聘用外地人为主。而本地农户基本上都有茶园,平时也需要他们去管理,在加工厂忙碌的时候就会聘请茶农来厂里帮忙。他们一年里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可以在厂里上班。在我们的宾馆从事服务的本地村民就有50多人。”芸香茶业公司并非孤例,仅仅是当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推行“支部+公司+协会”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

  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出显著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笔者在核桃坝芸香茶业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加工茶叶。村民陈开华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我家就在厂房旁边,厂里忙的时候我就过来打工赚钱,忙完就回家打理茶园,不用离村每年就能增加3万多元收入。”像陈开华这样的临时工,在芸香茶业公司每天能拿到120元的报酬。2013年年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0元,全村总产值达1.8亿元,核桃坝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与此同时,大量核桃坝村村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而且现有茶园需要采茶工人,又为周边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目前有近1500人常年在核桃坝村打工,采茶高峰期更是高达3500人左右。

  农业旅游谱新篇

  一壁青山迎窗开,湖光山色入画来。选定茶叶发展道路的核桃坝村,走的是一条生态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为核桃坝人带来的不仅是富裕的日子,还有生态之美、自然之美。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茶农,美了乡村。如今,核桃坝村又发展起生态农业旅游,开始向城里人推销“茶园美景和清新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在湄潭县、湄江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核桃坝村正在全力打造全景域生态农业旅游区。按照统一规划,核桃坝在村里中心区域建设了以黔北民居为主体风格的“千壶园”项目,推动村民集中居住。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村庄与茶园紧密相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村里还积极招商引资,建成多家乡村宾馆和“农家乐”项目,尽显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如今,核桃坝的茶园、茶文化和乡村宾馆、沿途花带等,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景观,引来游客无数。据初步统计,每月核桃坝村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

  在湄潭县县委书记魏在平看来,核桃坝是中国西部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湄潭要建设最美新农村,核桃坝正是一块试验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致富,还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文化修养,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谈起未来,魏在平相信,只要发挥好茶产业资源优势,坚持“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造好茶海与花海相结合、休闲度假与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培训教育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景区,核桃坝将实现第三次突破,建成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

  幸福生活歌里传

  如今核桃坝村村民的幸福指数,那是相当高。60多岁的核桃坝村村民何崇孝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自产茶,一边看着电视,他告诉笔者:“我家以前住在茶青市场后面那座山中腰,几间瓦房一住几十年,现在住进了新型农村社区,两层小楼只掏了11万元。”何崇孝说:“和以前比,新小区干净、安全,还方便,水、电、煤气、网络,啥都有。”何崇孝所说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湄潭新农村建设的村庄。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向农村延伸。近年来,核桃坝统筹建成村医院、老年公寓、茶青交易市场、钓鱼竞技场、多功能电教室、文体广场等公共设施,修起水泥街道、通了自来水,建成排污沟、垃圾堆放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湄江镇党委书记王琪说,和以前比起来,现如今当地农民的生活可谓“鸟枪换炮”。在核桃坝村,三分之一的家庭购置了小轿车,九成以上家庭有了摩托车,六成以上农户住进了小洋楼,光是身家上百万元的农户就有100多户。

  “现在核桃坝,满山都是茶。率先奔小康,财运家家发。茶乡无限美,茶旅一体化。”“历史重新写,见证核桃坝。百姓圆梦想,圆梦全靠党。”闲来无事,何崇孝尝试着用朴素的方式抒发着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心满意足……

  事实上,物质生活幸福的核桃坝村村民们,早已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组织起好几支文艺团队,从秧歌队到老年腰鼓队,再到广场舞健身队,应有尽有,他们自编自演节目,将村里人的日子点缀得格外红火、有奔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