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病治疗 需多学科联手面对
- 发布时间:2014-09-18 04:32:36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热点聚焦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而血液,呼吸,感染和ICU领域,更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发科室,及早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发病率高 危害不容忽视
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指由病原真菌侵犯内脏器官及皮下组织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而侵袭性真菌病则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与侵袭性真菌感染不同,“感染”更多描述的是病原菌与宿主的一种共存状态,而“病”则描述的是病原菌在体内侵袭、繁殖造成器官组织损伤的病理现象,更能反映一种病理状态。
资料显示,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人群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多发生在血液、ICU、移植以及呼吸和感染等治疗领域。
“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升高,患者死亡率高,而早期诊断率低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指出:因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常常被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所掩盖,早期诊断困难,进展速度快,治疗费用高,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减少侵袭性真菌病对于患者的威胁,不仅仅是单一学科专家面临的挑战,而是多学科专家共同承担的责任。为此,翁心华教授建议广大医生,应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对侵袭性真菌病高危人群提早干预、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微生物检验手段,提高早期诊断率;依据患者病情,及早考虑侵袭性真菌病初始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些是各学科领域医师提高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生存率、降低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关键。“在抗真菌药物方面,棘白菌素药物在治疗此类疾病中具有很多优势。”
依据患者个体化情况治疗
不同科室,侵袭性真菌病的基础疾病不同、致病菌种特点、临床特点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依据不同科室患者的特点和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进行差异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侵袭性真菌病治疗已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多学科共同面对的挑战。
“血液科是侵袭性真菌病高危人群常见的科室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刘开彦教授介绍说,在血液学领域,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策略首先是针对四类高危人群的预防,一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二是急性白血病初次诱导或挽救化疗的患者;三是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1周的患者;四是有严重的粒细胞减少或接受胸腺球蛋白治疗或胸腺球蛋白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如果不预防的话,最终一旦发生了这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亡率很高。”刘开彦教授提醒,需要注意每类患者前面都有限定条件。
ICU同样是侵袭性真菌病感染的高发地,由于患者的基础条件不同,在临床上该病的表象很复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教授介绍说:“在ICU里面的念珠菌感染很多不具备明显的特异性,对临床的诊断产生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早期进一步深化这样的认识,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这样对病人整体的愈后可能会有所帮助。”
《专家评价》在临床指导上具有权威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专家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规范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达成多学科专家对侵袭性真菌病诊疗中的共识,这对促进我国抗真菌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米卡芬净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评价》(简称《专家评价》)项目的启动,结合了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疗指南和米卡芬净的循证医学证据,就临床合理用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专家评价》项目引起了血液、呼吸、重症、移植、感染、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对侵袭性真菌病问题的共同关注。”翁心华教授指出:《专家评价》对规范其临床使用,依据患者病情启动侵袭性真菌病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总体治疗水平,并提高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生存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刘开彦教授表示,《专家评价》及国外的一些指南更多的是推荐米卡芬净作为预防来使用,建议广大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对侵袭性真菌病高危人群提早干预;提高早期诊断率;依据患者病情,及早考虑侵袭性真菌病初始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专家评价》是侵袭性真菌病领域7个学科,38位专家智慧的结晶,作为国内首个该领域的多学科评价,是侵袭性真菌病临床问题和米卡芬净临床价值的综合体现,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向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对棘白菌素药物米卡芬净权威、实用的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用药规范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米卡芬净有效治疗真菌感染,性价比合理,有利于降低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翁心华教授表示,随着临床医生对这类药物认识的深入,以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专家评价》将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其更具有临床指导的权威性、实用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