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马未都:“文物像雪茄,文学像香烟”

  • 发布时间:2014-09-17 08:55:07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李春晖

  马未都常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年轻的时候写小说,很快就调到出版社,大家也觉得很体面。结果我退了出来,做了影视。按照世俗的意义赚了很多钱,理应走下去,但我觉得这不适合我。我喜欢文物的时候,是这个社会上文物最没有地位的时候,人家都觉得我不务正业。后来文物热了,人家就说你应该卖东西赚钱。我没有,我去做了博物馆”。

  “我要是自杀了,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1981年,《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在那个贫乏的年代,这个轻快明朗的故事一下就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心,也由此改变了现实生活中一位车工——这篇小说的作者马未都——的命运。小说发表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马未都,从一名机床铣工直接成为《青年文学》杂志的编辑。

  编辑岁月,马未都干得最露脸的一件事,就是发掘了王朔。彼时,王朔还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马未都则每日埋头在投稿信里披沙拣金。“当年他在《青年文学》投了好多稿,都发不了”。但马未都“看上”了王朔的才华。经他推荐,《青年文学》头版发表了王朔的《橡皮人》,引发轰动。1988年,王朔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空中小姐》,马未都是这部作品的责任编辑。

  在中国当代文坛最璀璨的10年,马未都的工作让他接触到京城里的各色文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时,刘震云也是办公室里的常客,只是他永远不坐椅子,进门就一屁股坐在桌子上,开始胡侃神聊。而对于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蜚声海外的莫言,马未都的印象是,“不怎么爱说话,不像其他人来了就乱贫”。

  除了做编辑外,马未都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没撂下。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并出版小说集《记忆的河》,俨然在文学圈混出了名堂。“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我是小说,他是诗歌。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马未都开玩笑道。

  “《渴望》一播出,明显看出影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学”

  1990年,正是国内文坛八仙过海、沸反盈天的时候,马未都却从文学圈消失了。随后,人们在热播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看到了编剧马未都。再然后,马未都又成了《海马歌舞厅》的总策划人。

  在文坛的虚妄里,马未都比很多人早一步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衰落的先兆。他决定调转船头,方兴未艾的影视圈闯入了他的视野。“《渴望》一播出,明显看出影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学。那时候拿钱太容易了,很多企业都捧着钱让你拍片”。

  此时商品经济大潮来袭,热血青年无不跃跃欲试。马未都辞职下海,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创作室笼络了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随后推出的《编辑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后来,马未都又与海岩一起开办“海马歌舞厅”。但由于经营不善,歌舞厅没几年就倒闭了,倒是以此为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大受欢迎,给他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入。在外人眼里,他成了弄潮儿。但对马未都来说,这种转变却是一个极其漫长和痛苦的过程。“我一直到30多岁的时候都认为做生意是一个非常大的耻辱。商人过去是个骂人的话,说马未都是个商人,这基本上就是骂人了”。马未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彻底的商人,突出特征就是爱钱却不好意思谈钱。

  “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

  《海马歌舞厅》还未拍完,眼看影视事业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显得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

  “我从文学跑到影视,又从影视跑出来。我是从来不回头的,因为我清晰地看出了这个门类的颓势。”马未都说,“文物像雪茄,文学像香烟,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

  最初引起他好奇的是一个乾隆时期的民窑瓷碗。一直以来,马未都以为过去的劳动人民生活贫苦。结果他一看这碗,真漂亮;一打听,不是皇上用的,是老百姓用的。他纳闷了,过去的人把碗烧这么漂亮干嘛啊。由此,马未都对凝固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光是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并不能让马未都完全满足。“成为一个收藏家的重要标志就是著书立说,如果仅是买点东西,只能算个财主吧”。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此时再把收藏当副业已经不过瘾了,马未都索性彻底下海,成立了北京古典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在琉璃厂的“观复斋”开起了古玩店。“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万物生长,我看轮回。在马未都看来,观就是看,复就是重复,“观复”意指反复地看,有喜欢、研究的意思。

  “文物就像雪茄,文学就像香烟。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所以,一旦喜欢上文物,很难再继续钟情于文学。”马未都如此解释自己从文学到文物的兴趣转变。

  1997年1月18日,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53号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方米。这是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古玩商人马未都又多了一个公众人物身份——“博物馆馆主”。

  2008年,马未都走上《百家讲坛》。从这里开始,马未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不夸张地说,在普通观众眼里,他的名气比王世襄还大。他趁势出版《马未都说收藏》等系列丛书,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年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又引起一番热闹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用“收藏家”来指称如今的马未都已经有些不够了,他太有“文化学者”范儿了。

  (原载《中国企业家》)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