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发布 北京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

  • 发布时间:2014-09-16 18:2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9月16日讯 (记者 陈郁)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的《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指出,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北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动。在工业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以职业为核心,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多重综合形态。

  产业结构方面的人员变动较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40%以上,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形成“二三一”结构。至2012年,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规模超过3/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三二一”形态表现明显。整体看来,北京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动路径与先发现代化城市较为一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体现了北京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进程,这对推进北京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结构的“中层化”推进:直到2000年,工人依然是北京职业结构中占人数最多的群体,其比例接近1/3,2000年以后持续减少,而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比例持续增加,使职业阶层呈现“雇佣白领化”和“上层蓝领化”的变动路径,他们是职业结构的中间层,也是构成北京社会阶层结构的主体,北京的职业结构的“中层化”发展已逐渐使社会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形态。

  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化推进:进入2000年以后,知识和技术成为影响人们职业获得的重要因素。具有高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以及高技术等级的从业人员数量均在增加,同时企业类型的多样化表现出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效应,人们的就业选择范围更广,自主选择职业的能动性得以提升。

  然而,虽然从三个维度的分析表明,北京的社会结构正在走向一种“橄榄型”社会的趋势,但却需要指出,支撑这个“橄榄”的重要基础,即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构成的新职业群体。如何使外来流动人口群体的变动涉及较小的社会代价?是控制其规模并使其“离京而迁”,还是在制度上推动劳动力市场发展使其逐步融入?这将是北京今后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也将影响到北京的稳定、有序、和谐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