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代工”是个刺眼的词儿

  • 发布时间:2014-09-15 17:17:39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果你最终失去了代工的机会,你在这个行业里是否还有立锥之地?

  这段时间,一条新闻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公开场合表示,愿意为乐视代工生产“乐视汽车”!

  “乐视要造汽车?这跨界跨得够大啊!”当所有人都对乐视的野心议论不已时,我却忽然觉得“代工”这两个字是那么的刺眼……

  我从来都没觉得,品牌企业做代工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儿。

  代工企业作为乙方,要千方百计地满足甲方的需求,只赚点辛苦钱。就算产品造得再好也要贴上别人家的牌子,那种滋味真不好受,谁让自己不强大呢!然而,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企业如果从一开始就能抱住一个大企业的大腿,那自然是极好的。毕竟在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情况下,靠自己辛勤劳动赚点钱花也无可厚非。但是,你看到过有多少家大品牌企业还心甘情愿地为他人做嫁衣?

  尽管我们不排除有些企业就是要致力于代工行业,像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所想的那样:做代工又怎样,我照样可以成为全球代工企业的领头羊!但对那些想要在市场上打出自己产品品牌的企业来说,一旦他们熬过了为别人代工的阶段,再让他们回到原来的状态可就难了。

  例外也不是没有。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深陷债务危机,谁能给它点儿代工的订单那简直就是救命良药。再有如卡特彼勒,它有一部分业务是可以给其他企业做代工的,但与其说是代工,不如说是为他人定制化生产更为恰当,人家从中赚取的利润可不是一般代工企业可比的。

  在中国,“代工”俨然已被更好听的“合资生产”所取代,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汽车产业。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广州本田……一大堆合资品牌仿佛成了这些汽车厂“炫富”的标志,铺天盖地的广告吸引着狂热的消费者,助推着中国汽车行业连续十年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但在繁荣的数字背后,我们遗憾地看到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连续十年“持续稳定”的下降!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惨痛的事实: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车企与代工工厂无异。

  闭上眼睛,我仿佛能看到一排排流水线上,工人们有序地站着,汗流浃背、无声无息。除了运动着的生产线正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外,你很难想象,中国制造业平均5%的毛利率,能给这些工人带来多么愉快的生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开始,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就成为无数工厂的运营模式,直至今天,很多企业依然不愿改变。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制造业吗?这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吗?

  也许你会鄙视地对我说:你目光短浅!中国几千家上市公司,制造类企业不占少数;世界500强排名里,中国的上汽、一汽、中航工业、山东魏桥、中船重工……都名列其中。怎么能说中国没有优秀的制造业〔豢煞袢希这些企业所拥有的高端技术、科学的工厂管理、完美的工艺设计、持续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你有没有意识到,在庞大的制造业群体中,它们是多么的凤毛麟角!当“中国制造业”的概念在你的头脑中一闪而过,你瞬间想到的是制衣厂、制鞋厂,还是机床厂、农机厂?你是否觉得义乌的小商品制造在感觉上会离你更近?

  那些与人们有着天然距离感的事物,终归不能成为一个行业的代表,就算它们努力地去改变人们对整个行业的认知,在人们眼中也仅属于“优秀的异类”。或许,如果我们不去刻意提起中国制造业代工的现状,热衷于消费的人们,包括许多制造业企业主在内,并不会觉得这个行业存在的苦楚与自身有怎样的关系,反而会为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欢欣鼓舞,他们高兴地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地位!

  然而,中国产品从此高大上了吗?日益减少的人口红利、持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反而让我们逐步丧失掉代工优势。人们发现,越南、柬埔寨正逐渐取代“中国制造”的地位!遗憾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尚未完成,依然有很多人还沉浸在投机的热浪中无法自拔。当那些本该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资金,变成一股股投向房地产、金融领域的“热钱”时,不知道一些企业家是否想过,如果你最终失去了代工的机会,你在这个行业里是否还有立锥之地?■ 文 | 张乃琳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