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不可漠视“新金融危机”
- 发布时间:2014-09-15 09:15:4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9月11日夏季达沃斯“金融断层线”的论坛辩论会上,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我们很难避免另外一场金融危机。他判断的依据是,“我们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国际货币体系不确定,“还有很多缺陷和隐患”也“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很多国家“陷入了美元陷阱”,而相关的创新措施不相配;美国QE的后果和影响还没被“彻底地了解”,美国利率上升导致大量资本流出新兴市场和欧洲市场。我们可能会面对另一场金融危机,可能规模、时间和内容不一样。并且,“政府的监管一直落后于情况的发展速度”。
与之辩论的西太平洋银行机构业务主管Rob Whitfield则不太同意刘明康的看法,他的理由是经过上一波危机,政府的监管能力和金融体系的抗灾能力以及灾后重建能力都增强了,即使市场有一些价格下降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系统性的风险。尽管如此,他并未反驳刘明康提出的金融系统存在问题,只是对是不是会导致新一波金融危机看法不同,他更为乐观。
此前一天,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年度报告,也表达了预防“导致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的原因重新抬头”的观点,该报告从全球经济平衡的角度,认为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都必须改变经济政策,以便促进增长。该报告认为我们应该改变,“继续现在的策略将不会产生我们所需要的可持续增长,世界将会非常不平等,而且最终会充满了动荡”。
在最近市场唱多声渐起,希望多于悲观的当前,这些声音显得尤为刺耳。从之后的评论看,人们更愿相信金融危机已经远去的判断,对唱多热情高于唱空。但问题是,热情有时代替不了现实。我们更谨慎的态度是,对现实做更悲观的估计,对潜在的风险做更及时更完备的防范。
我们不否认Rob Whitfield提出的抗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都增强了的判断,但这一判断更多地基于欧美国家,而不是中国现实。我们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处于外围而非核心位置,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远非核心国家可比。尽管我们也采取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等措施,但我们的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相比欧美国家则较为间接些。这次危机后,美国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欧洲也重新调整了银行业监管架构,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对自身金融风险的防范。
从外部看,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和风险,仍会给我们带来冲击。资产外流的现象,也是一个真切的存在。尽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近来有所回落,但资金紧张仍未能得到根本缓解。部分外资回流A股和中国企业外出融资的消息常常并存。国内来说,“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同时,我们的金融体系中,也着实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近期频繁爆发的信托刚性兑付事件,继“中诚信托事件”后,恒丰银行因高管违规办理兜底,又被迫刚性垫付40亿元。除此,我们还应对房地产业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给予更多的关注。甚至有人担心,由于投资驱动、金融抑制、货币超发、房地产市场泡沫等现象,我们面临滑入日本“失落的十年”类的风险。相比欧美,我们的金融体系,更应该防范潜在的风险。
当然,这些风险,并非就会演化为金融危机;我们很难判断哪些是局部风险,哪些又会蔓延到全局,进而导致致命的危机。但之前的数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警示是,提前做出防范,及时改革金融体系,总不为过。我们需要化解潜在风险爆发的可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让风险“软着陆”,不能任由风险累积而尾大不掉;同时,我们还要给局部风险做好防火墙,减少局部危机向全局蔓延的可能。当然,做到这些,仍需要我们加大改革的力度,让改革落到实处,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