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潜艇迈进单壳体时代,中国海军亟待改革

  • 发布时间:2014-09-15 08:41:00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关于雅森级的报道中,有一个并未大肆炒作、但非常关键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苏俄潜艇一贯的双壳体结构传统,而是改为采用单-双壳体混合结构,以单壳体为主。

  事实上,潜艇结构曾是苏俄和美国两大潜艇流派泾渭分明的差别——苏俄潜艇一贯采用双壳体,而美国自从进入核时代,选择了单壳体路线。

  在专家看来,随着反潜武器威力的增加,两大路线之争的结局在今天已昭然若揭——单壳体是大势所趋,双壳体逐渐成为过去式。而对于中国而言,周边海域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单壳体更适合我们,中国海军潜艇的双壳体传统亟待一场改革。

   单壳体优势明显,更安静更快

  潜艇专家马凌告诉记者,单壳体潜艇的艇体由一层耐压壳体组成,外面没有包覆物;而双壳体潜艇的耐压艇体全部被外壳体所包覆,两层壳体间形成了一个舷侧空间,主压载水舱、燃油舱、浮力调整舱等都布置在这里。

  “与双壳体艇相比,单壳体艇结构更简单,在工程施工量少,建造工时、人工和材料和成本更省。”马凌说。

  不过,单壳体艇更大的优势,是易于把潜艇造得更安静、更快速。

  “如果耐压舱容积相同的话,单壳体艇的湿表面积更小。由于潜艇的总阻力中摩擦阻力占84%,单壳体艇阻力更小,水下快速性也就更好。”而湿表面积小,也意味着声反射面积小,对敌主动声纳的反射强度就小,隐蔽性更好。

  而双壳体艇由于双层保护,耐撞击能力和抗鱼雷打击能力比单壳体艇强得多。同时由于双壳艇的压载水舱多,储备浮力高达30%,但单壳体艇仅为13%,所以双壳体艇进水后的抗沉性尤为出色,生命力坚韧。

  “此外,双壳体艇的建造工艺门槛低,而且适应更恶劣的作战环境。”马凌透露,因为双壳艇破冰能力强悍,非常适合在北冰洋等冰区游弋。

  缺陷放大优点缩小,双壳体OUT

  不过,随着时代的步伐,潜艇在海战场上面临着“一暴露就完蛋”的险恶境地,双壳体艇日益显得OUT。

  “在同样吨位下,双壳体艇耐压舱直径小,不利于布设庞大复杂的声呐、降噪设备。苏俄攻击核潜艇由于耐压舱空间狭窄,不得不将艇员人数控制在100以内,而美国的同类艇都能装载120人以上。”

  尤其是先进的“静音神器”自然循环核反应堆,垂直尺寸很大,想要塞进狭小的双壳体艇内,简直比登天还难。在采用了自然循环反应堆的海狼、弗吉尼亚级面前,再死抱双壳体不放,安静性能可能被越甩越远。

  “声呐探测技术日益尖端化,双壳体艇水下吨位大、噪音大、暴露率高的弊端凸显。更致命的是,现代鱼雷采用侧瞄基阵,能保证垂直命中艇体,而且定向聚能战斗部使轻型鱼雷的破坏力增强了10倍,可以保证击破奥斯卡、台风级这样的巨型双壳体艇。”马凌认为,缺点被放大,优势却趋于消失,更容易被发现,却更难在挨打后幸存下来,双壳体艇被边缘化也是无可奈何。

  双壳转单壳,是我们的严峻课题

  一向走双壳体路线的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国纷纷放弃,转向单壳体或混合结构。这道严峻课题,也摆在中国海军面前。

  据悉,我国周边,黄海、东海的大部都位于大陆架上,总体较浅。黄海平均水深44米,东海沿岸150公里范围内平均水深不足120米。舟山基地向东100公里,水深仅60米。我军潜艇只有突入到接近第一岛链的冲绳海槽(最大深度2000-3000米),才能有效地隐蔽自己。

  “但是,面对美日以飞机、水面舰、潜艇和海底声呐阵列组成的立体反潜体系,战时中国潜艇越过这片大陆架浅滩,相当于走‘鬼门关’。”

  在马凌看来,采用体积庞大、暴露率高的双壳体艇并不适合我国,但由于中国核潜艇需要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后巡游大洋,不能造得太小,采用空间、吨位利用率最高的单壳体结构,是最明智的选择。

  本报记者 屠晨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