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稻:种一茬收两季
- 发布时间:2014-09-15 02:31:3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水稻还能再生?再生出来的稻子好吃吗?产量怎么样?恐怕很多人对再生稻了解甚少,当听到再生稻时都会产生诸如此类的疑问。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类品种,其特点是在一季成熟之后,大约只要割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这是百度百科给我们的答案。本期《前沿》带您走进种出再生稻“世界冠军”的福建省尤溪县。
本报记者王瑜缪翼
一次播种,两季收成!在我国再生水稻主产区福建省尤溪县,记者了解到,水稻不仅可以再生,还创出了百亩示范片2000年~2013年连续14年平均单产超13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495.63公斤)的纪录。
1998年以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及其团队在福建省尤溪县开展再生稻技术攻关。如今,每到水稻生长季,谢华安至少每个月还要去尤溪一次,走进试验田看品种,摸摸稻穗,数数穗粒。
“多年实践表明,再生稻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型和轻型栽培方式的稻作制度,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米质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能够避开稻瘿蚊等病虫的危害等优点。”谢华安说,“近年来,南方9省(区、市)借鉴推广福建经验,2013年四川种植460万亩、重庆种植150万亩,再生稻已成为南方稻作制度和秋粮增收新的增长点。”
再生水稻,一个特殊的水稻品种?
“你若有出息,割过的稻桩也会长谷子。”这是尤溪县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表达父母的“恨铁不成钢”。如今,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割过的稻桩长谷子已不再是难事。
“再生稻就是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下,萌发成为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实现‘让割过的稻桩长稻子’。”谢华安的助手、福建省农科院张建福博士介绍,“再生稻适宜在我国南方单季稻区种一季光温资源有余,而种双季光温资源不足的稻田种植。”
为了挑选出更适合作为再生稻的水稻品种,张建福可着实吃了点儿“苦头”。他一个大男人经常要去小卖铺买卫生棉,并且一买就是一大捆。殊不知,这都是水稻用的。
原来,水稻的伤流量越高,表明其生命力更旺盛。张建福将卫生棉盖在割下稻秆的稻桩上,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过后称量卫生棉的重量,质量越重的,表明其再生能力越强。
就这样,福建省农业部门、省农科院历经10余年,选育出了一批头季产量高、再生力强的主打再生稻品种。“我县再生稻平均每年播种面积在10万亩左右,14年(2000年~2014年)累计更换了8个品种,平均2年一个。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航1号、Ⅱ优航148和Ⅱ优航2号等,都是精挑细选出的适应本地生态、适宜做为再生稻栽培的品种。”尤溪县高级农艺师张上守说,“2010年,西城镇麻洋村农户曾繁辉种植的‘天优673’,经农业专家现场实割0.1065亩测产,结果干谷亩产达601.8公斤,打破了再生稻再生季2005年创下的587.6公斤的单产世界纪录,这是尤溪县第7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
不同品种,再生能力有多大差异?
8月中旬,记者在尤溪县再生稻对照试验田看到,有的品种有半人多高,秆粗叶壮,穗粒饱满得压弯腰,而有的品种则分蘖稀少,茎秆匍匐在地,已经干枯,更别讲产量了。这就是再生能力的差别吗?
“是的。虽然理论上水稻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差别非常大。”走到一丛分蘖特别浓密的田块前,谢华安一边蹲下查看水稻的分蘖数和节间距一边解释道,“头季靠大穗,再生季靠多穗,你看这个品种,头季10穗,再生季18穗,比例达到1∶1.8,说明它的再生能力非常强。”
为了找到头季和再生季穗数比达到1∶2的品种,福建省农科院2003年在尤溪县梅仙镇下保村建立了1010亩品种筛选田,每年栽种的水稻品种在70个以上。“有我们的品种,也有别人的品种。”谢华安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向记者介绍,这个是福建农科院的品种,这个是华中农大的品种,这个是华南农大的品种……看到长势特别好的品种,他总会忍不住拿起电话给培育这个品种的专家报喜。
筛选出的品种,在示范推广过程中表现优异。尤溪县麻洋村科技示范户曾繁辉从1992年开始种植再生稻,品种从汕优63、Ⅱ优明86、Ⅱ优航1号到Ⅱ优航2号更换了好几茬,分别创出了2004年头季971.9公斤和2010年再生季601公斤两个高产纪录。去年头季又是大丰收,他特意留了一把水稻等着谢华安来看一看。
“种双季稻,一般在7月中旬的酷暑天就要‘双抢’了,抢收了头季稻还要抢种晚季稻,非常辛苦。并且双季稻割稻之后还要重新插秧、扒垄,工序比早季一样不少。”曾繁辉给记者对比道,“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季收成,上午刚割头季稻,下午就长高一厘米,3天后田里全绿了,不用再育苗、插秧。现在1个工150元~200元,一亩省7.5个工,算下来每年能节本增效近1000元。”
品种推广,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发展再生稻是确保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南方稻区1.6亿亩单季稻田中,有5000万亩适宜种植再生稻,如能进一步开展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集成示范推广,将单产逐步提高到福建省尤溪县目前的水平,每年可为国家新增稻谷200亿公斤,这对仅占世界耕地7%,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天到晚地里流大汗,也就是几十元,哪里来的积极性?”谢华安告诉记者,“过去,再生稻在生产上的主要技术瓶颈是不能实施全程的机械化操作。”
据谢华安介绍,机收后的稻桩高度不足33厘米,对于出芽很不利,而且收割机履带较宽,割后所有稻桩一律倒下,再生季的产量将会大打折扣。2009年,傅廷栋、谢华安两位院士牵头“再生稻高效模式关键技术”课题,组织南方各省农艺与农机专家协作攻关,设计研制窄履带收割机,筛选生育期短、适合低留桩的良种,研究低位芽萌发机理和配套栽培技术。同年,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开展低留桩再生稻机收试验(通常收割机留桩高度低于15厘米,而传统再生稻留桩高30厘米~40厘米,60天后第二次收割),头季收割后80天,每亩再收稻谷300公斤;2010年~2011年,沿海发达地区福清市江镜镇,试验机收再生稻平均亩产136公斤和153公斤,全年每亩增收500元。现在,机收再生稻受到越来越多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青睐。2013年福建省推广机收再生稻2万亩,福清市占6500亩;2014年福建计划推广机收再生稻10万亩。
“除了在机型上要改进,我们将继续研究适合低桩机收的再生稻新组合。”有谢华安和他的团队孜孜不倦的探索,再生稻终将成“大气候”。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