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变成中国企业融资“通行证”
- 发布时间:2014-09-13 21:55:3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吴雨、谈昦玄)在日益重视诚信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的诚信不再只象征坊间业内的“口碑指数”。一个企业将有机会凭借自身的诚信建设,享受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政策,获得融资的“通行证”。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只有累计良好的信誉企业才能更快地发展。”北京天下图技术公司董事长关鸿亮告诉记者,不久前,他所在的公司由于向华夏银行按期还本付息,拿到了中关村管委会30%的贷款贴息。
在中关村,像天下图这样取得政府贷款贴息支持的企业不在少数。目前参加中关村信用促进会的成员超过4000家,这些企业都在享受信用激励机制带来的“红利”。
“我们希望让企业感受到信用是实实在在有价值的,积累信用可以换取真金白银。”中关村管委会金融处副处长岳冬立介绍,园区第一次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将获得贷款基准利率20%的贷款贴息,以后每次按期还款后,贴息比率将提高5%,最高贴息比例达40%。
“利用贴息政策,我们目前的融资成本在6%左右,今后不断累积信用,争取取得更高的信用星级,拿到40%的贴息,融资成本就可以控制在5%以下了。”关鸿亮说。
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魔咒,大批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被银行拒之门外。而与中小企业需求更为契合的信用贷款,却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信用记录推广受阻。
据此,企业、银行、政府都在寻找合作机会,弥补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以信用促融资。越来越多企业注重信用积累,而银行则正探索新的信用贷款模式,以求共担风险,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近期,在广东省江门市经营一家橡塑制品公司的商人厉晓晓,得到了融资“通行证”。因为口碑好,她的公司获得江门蓬江区总商会的担保,通过中国建设银行的“助保贷”获得了300万元贷款,购买设备并完成了流水线自动化改造。
“做橡塑制品行业资金回流较慢,有时原料也会姗姗来迟,但我们从不拖欠任何一方的货物和资金,这使得我们当地商会的认可,获得担保。”厉晓晓说。
建行广东省分行中小企业客户部副总经理黄凯如认为,政府、商会等外部机构了解企业纳税、生产、交易等信息,与之合作,可以实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深入了解,起到增信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发放信用贷款银行首先考量的是企业诚信的意愿,其次才是经营能力,此外还需要制度规范。”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行长樊燕明表示。
近年来,中国正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之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于今年6月正式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随着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出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逐渐健全,政府在信用融资中扮演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帮助中小企业需求和银行信贷更好的对接的同时,也在大大降低企业的违约风险。
岳冬立告诉记者,中关村信用促进会的的征信系统已经和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接,而且正在筹划与全国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联网。“通过园区出具的信用报告,银行可以清楚的掌握企业真实情况,大大降低违约风险。”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的广东正尝试用信用标尺整顿市场。据广东省工商局透露,深圳、东莞等市探索开展的市场主体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市场主体“黑名单”等信用监管措施证明,信用约束机制比传统的监管手段更有效。
在中小企业集体面临产业升级转型的当下,提倡企业内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诚信建设,恰好可以在中小企业爬坡过坎的过程中为其指明方向、保驾护航。